close
隨著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漸趨穩定,除了搭大眾運輸必須戴口罩、出國返國需要先行隔離之外,我們仍能自由參加聚餐、球賽、看電影、演唱會等活動。
與此相對,很多國家紛紛呼籲人民為了抑制疫情,盡量不要出席包含聚餐在內的群眾活動。話說回來,為什麼很多國家的民眾甘願冒著感染風險,也要跟親朋好友一起碰面吃飯呢?
根據日本歷史學者原田信男先生(71 歲)的說法,「共同飲食」(以下簡稱「共食」)其實是人類特有的行為。
「共食」示意圖。
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逐步發展出集體狩獵、一起烹飪獵物的行為模式,並透過在相同時間、相同場合吃著相同食物這件事,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舉例來說,日本平安時代(794-1185 年)的法令集《延喜式》便記載當外國使節造訪時,官員要先舉辦宴席招待來使,接著才是進入外交正題。
除此之外,日本史書《續日本紀》描寫於奈良時代(710-794 年)發動政變的橘奈良麻呂其人時,亦提到奈良麻呂與同謀者共飲鹽汁結盟的故事。
顯然,一起吃喝東西不單純只是為了解決生理需求,同時具有團結彼此的社會功能。
到了近代,共食從原本是為了禮儀或祭祀偶一為之的特殊事件,變得越發常態化。就算日本目前因為疫情導致面對面聚餐被迫減少,卻因而發展出在家跟親朋好友視訊吃飯或喝酒的「遠距共食」。
隨著每個人的吃飯時間可能因為下班時刻不同而錯開,一個人吃飯的情形可說是屢見不鮮。
一個人吃燒肉的桑野先生。
即便如此,對於社會性動物「人類」而言,想要確保與其他人的連繫這點,無論過了多少年都不會為之改變。
延伸閱讀
奈良時代就有辦公室零食?神祕的古老食器「麥垸」出土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