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同三井倉庫撫台街洋樓同樣也是日治時期留下來的商用建築。要談到洋樓落成的緣由,首先得以一家日本的建商作為故事的開頭。1900 年,建築技師高石忠慥(1850-1922)在台灣成立了負責承包工程、銷售建材等業務的土木營造公司──高石組
 
 
此時,由於總督府正好開始推動都市計畫,高石組的業績可說是蒸蒸日上。1908 年,意氣風發的高石組更是一舉拿下總督府所發包的「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今國立台灣博物館)工程。
 

國立台灣博物館.JPG

高石組曾經參與「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的營造工程。
 
隨著事業越做越大,高石忠慥也開始計畫在城中地區正式設立公司的營運據點。最後,高石氏選定了今天的延平南路一帶,作為高石組的辦公所在地。1910 年,以石材與木料混搭的高石組洋樓宣告完工。由於洋樓位於撫台街上,因此又有「撫台街洋樓」之稱。
 

撫台街洋樓3.JPG

位於延平南路上的撫台街洋樓外觀。
 
關於撫台街一名的由來,則是因為清領時期的台灣巡撫衙門便設置於今天的延平南路武昌街口,而「撫台」則是「巡撫」的別稱。
 
到了日治時代,總督府先是推行「市區改正」計畫,將今天的忠孝西路中華路武昌街博愛路一帶更名為「撫臺街」;其後,又將「撫臺街」改制為「大和町」。是故,時人也將高石組的洋樓稱為「大和町洋樓」
 
1940 年代前後,隨著日本政府將大量的資源投注於中國戰場,高石組所能承包的營建案子也越來越少。最後,高石組決定結束台灣的業務,將洋樓賣給了從事酒類貿易的佐土原商事
 
1945 年,國民政府以戰勝國之姿接收台灣。此時的撫台街洋樓,則成為台籍知識份子宋斐如(1903-1947)所創辦的《人民導報》報社本部。
 

宋斐如(右)及區嚴華合照.jpg

宋斐如(右)及妻子區嚴華的合照。兩人後來都死於「二二八事件」。(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二戰結束不久,國府便與共產黨發生了內戰。由於宋斐如曾擔任中蘇友好協會幹事,加以《導報》總編輯蘇新(1907-1981,「二二八事件」後逃往中國)實為共產黨員,1946 年,以《導報》刊登了一則討論國共和談的文章作為導火線,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1883-1950)先是要求宋斐如辭去報社社長一職,隨後更以「煽動暴動」等罪名查封報社。
 
撫台街洋樓的產權,就這樣為行政長官公署所接管。其後,洋樓甚至曾經成為警備總部的辦公室及軍眷宿舍。
 
20 世紀末,伴隨著政治解嚴、警總改制等事件,原本住在撫台街洋樓的軍眷也開始逐漸搬離,而人去樓空的洋樓建築,則變成半荒廢的閒置狀態。即便台北市政府於 1997 年將洋樓認定為市定古蹟,卻仍是並未投入經費、人力加以維護。
 
2000 年,撫台街洋樓附近的木造房屋發生火災,火勢更延燒到洋樓,造成洋樓結構部分毀損
 
以此為契機,台北市文化局開始積極要求有關單位編列預算予以修復,更邀請文資團體進駐、管理洋樓。自 2014 年以後,撫台街洋樓便成為文資團體保存在地文化的重要據點之一
 

撫台街洋樓2.JPG

從撫台街洋樓的騎樓,可清楚看出洋樓的一樓為石造,二樓則為木造結構。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城中」地區所留下的古蹟,大多是日治時期的官署建築,像撫台街洋樓這樣保存至今的民間建物,可謂相當少見
 
此外,當初興建洋樓的石材,除了部分來自唭哩岸之外,據說也有從拆毀的台北城牆中加以挪用(附註)。大家下次若有機會來到北門,也別忘了來看看這棟繼承清領、日治、民國三代歷史記憶的撫台街洋樓吧!
 
每座古蹟,都有一個屬於它自己的故事
 
在這篇文章,筆者以捷運北門站為起點,簡單帶各位讀者朋友瀏覽了北門鐵道部三井倉庫台北郵局撫台街洋樓五處古蹟的歷史軌跡。無論是建於清領還是日治時期,也無論是否受到政府與民眾的重視,這些歷經風霜的古蹟背後,其實都有一段屬於它們自己的動人故事。
 
身為接受歷史學訓練的文字工作者,筆者越是努力挖掘這些古蹟的過去,越是覺得自己有責任將這些故事傳遞給更多朋友知道。唯有了解我們所生長的這塊土地,我們才會發自內心地去珍惜它所留下來的歷史記憶。
 
時間固然不斷前進,但歷史絕非毫無用處的陳舊之物。如何在城市發展與維護古蹟之間取得平衡,相信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更是深愛這塊土地的每一個人,都必須認真思考的重要課題。
──
附註:這種將舊建材挪用至新建物的現象,在日本的戰國時期其實相當常見。
──
本文改寫自筆者的臉書專頁「時空偵探團的穿越傳送門」,同時刊登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arrow
arrow

    時空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