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晚安,我是最近忙到焦頭爛額的小編!兩週以前,剛考完日檢的小編,還天真地想說終於可以稍微喘口氣;沒想到,接下來又被一堆既定+臨時的工作和私人行程給淹沒。雖然小編已經脫離學生身分一陣子了,不過還是好想放暑假啊!(哭)
身為成熟(?)的社會人,抱怨過後,還是得乖乖面對現實。因此,今晚小編要暫時拋下工作,向大家介紹「冨樫」許久的「小南門篇」第5站:國立歷史博物館(簡稱「史博館」,見圖一)!
位於南海路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外觀。
(Photo Credit: 小編)
今日的史博館建築,由於僅竣工40餘年,並不算是歷史古蹟。不過,這個機構卻有著頗為特殊的前世今生,更被選為小南門站的紀念章圖案。究竟史博館有哪些值得一提的故事呢?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事實上,今天的史博館,其前身是設於民初、同名同姓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民國成立後不久,重視文化教育事業的教育總長蔡元培(1868-1940,見圖二),便有設立博物館等單位的構想,藉此達到保存文化、教育民眾的目的。
蔡元培曾任中華民國教育總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
(Phot
1912年7月,教育部於國子監胡同(位於紫禁城外東北方)的原清廷國子監,成立了「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簡稱「史博館籌備處」)。
史博館籌備處成立之後,蔡元培因為看不慣總統袁世凱(1859-1916,見圖三)破壞責任內閣制的作為(附註),因而自請辭職。此後,由於北洋政府先後與國民黨等不服勢力發生軍事衝突,自然也無力顧及史博館的進一步規劃。
袁世凱肖像。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到了1917年,北洋政府總算又開始考慮史博館的籌備問題。由於國子監的位置與結構過於偏遠狹窄,教育部官員便選定紫禁城的大門─午門至其前方的端門一帶,作為史博館的新館址(見圖四)。翌年,史博館正式遷入新館區,卻因為欠缺經費與規劃,因而遲遲無法對外開放。
右上角星號為史博館位於國子監的原址,中央下方的兩個星
(Photo Credit: Google 地圖)
究竟缺錢缺人的史博館,要如何才能真正開張呢?欲知詳情如何,請待下回分解!
--
附註:1912年6月,國務總理唐紹儀(1862-1938)依照與國民黨之間的協議,打算任命王芝祥(1858-1930)擔任直隸都督,不料卻遭到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的拒絕。按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此時的政府實為責任內閣制。是故,袁世凱此舉,形同對《臨時約法》的藐視,因而使唐紹儀憤然辭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