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假如各位看過日本時代小說《天地明察》或其衍生作品,您應該記得主角是江戶時代的天文曆學者澀川春海(1639-1715)其人。

 

電影《天地明察》劇中的澀川春海(左,岡田准一 飾)。.jpeg

電影《天地明察》劇中的澀川春海(左,岡田准一 飾)。

 

最近,日本京都山科區的毘沙門堂發現一件來自朝鮮半島的古老星圖木版畫。經過調查後,發現這幅木版畫不僅曾是澀川春海製作星圖時參考的資料,更是韓國目前還沒發現拓本的珍貴文物!

說到山科區的毘沙門堂,是創建於 8 世紀初的天台宗寺院。前陣子,寺方在整理古文書時發現一件長度 137 公分、寬度 87.5 公分的大張星圖。

說到這幅星圖的主題,是以天空的北極作為中心進行繪製,並於下方記載中國傳統的宇宙構造論及創作這幅星圖的由來,得以確認這是 14 世紀末朝鮮王朝所作「天象列次分野之圖」的木版畫。

 

毘沙門堂保存的「天象列次分野之圖」木版畫.png

毘沙門堂保存的「天象列次分野之圖」木版畫。(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天象列次分野之圖」木版畫局部。.png

「天象列次分野之圖」木版畫局部。(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眾所皆知,江戶幕府首位天文官澀川春海以完成日本第一部自行編纂的曆法《貞享暦》聞名於世,而他在 1677 年製作星圖「天文分野之圖」時,便曾參考「天象列次分野之圖」。

至於毘沙門堂這次意外出土的「天象列次分野之圖」木版畫,已是日本國內發現的第 4 件案例,不過先前都是在古書店或圖書館找到這件文物。

自古以來,中國曾建立一套不同於西方的星座體系,並將這套論述傳播到鄰近國家。

值得一提的是,東亞現存最古老的精細星圖是中國蘇州自 1247 年流傳至今的「南宋淳祐天文圖」,其次就是朝鮮王朝的「天象列次分野之圖」。

根據這幅木版畫記載的文字,原本高句麗的首都曾有石刻星圖,卻在 668 年唐朝新羅聯軍消滅高句麗時,將該石刻沉入河中。

到了七百年後,開創朝鮮王朝的李成桂獲得高句麗石刻星圖的拓本,並在天文台官員修正內容後,於 1396 年完成新的石刻星圖。

 

韓國國立古宮博物館的「天象列次分野之圖」初刻石刻。.png

韓國國立古宮博物館的「天象列次分野之圖」初刻石刻。(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依照《朝鮮王朝實錄》,1571 年曾發生朝鮮國王獲得 120 軸星圖,再將其賜予臣下的事情。就此,東亞天文學會理事宮島一彥(前同志社大學教授)認為毘沙門堂的木版畫,極有可能是那 120 軸星圖的其中一幅。

至於這件星圖木版畫為何會從朝鮮半島來到日本京都,寺方在記載收藏品的明細帳上發現 1711 年「朝鮮通信使」正使趙泰億的名字,加上毘沙門堂保有古代的朝鮮半島地圖,推測是朝鮮通信使將該國星圖及地圖作為禮物獻給後西天皇第 6 皇子、與毘沙門堂因緣匪淺的公弁法親王,再由公弁法親王賜予毘沙門堂的緣故。

 

延伸閱讀

鐫刻天文學壯舉的金字塔型石碑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時空偵探 的頭像
時空偵探

時空偵探的歷史行腳

時空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