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英語世界最偉大的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曾在著名歷史劇《亨利四世》寫下「欲戴皇冠,必承其重」(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a crown)這句名言,以此形容君王在握有權力的同時,還必須擔負艱鉅的重責大任。

 

即便一國之君未必總能為所欲為,古今中外仍有諸多英雄女傑為了戴上皇冠,就算因而喪身殞命也在所不惜,由此不難想見王者冠冕具有的獨特吸引力。  

值得注意的是,讓無數風流人物心醉神迷的君王頭冠不單是高貴奢華的裝飾品,其背後更蘊含著耐人尋味的歷史意涵。接下來,筆者將以擁有悠久君主制歷史的古埃及、中國、英國 3 國為例,在此解密這些國家赫赫有名的 6 頂皇冠,究竟有著什麼樣的趣味知識和時代意義! 


一統埃及的象徵:結合 2 頂皇冠的紅白雙冠

在古埃及雕塑與繪畫當中,時常可見作為創作主題的神祇和法老戴著形似紅色椅子加上白色保齡球瓶、以埃及眼鏡蛇及禿鷲徽章裝飾的奇特皇冠。事實上,這頂皇冠稱為「紅白雙冠」(Pschent),是以象徵尼羅河三角洲(又稱「下埃及」)的紅色皇冠(Deshret),搭配代表三角洲以南谷地(又稱「上埃及」)的白色皇冠(Hedjet)組合而成。 

關於紅色皇冠與白色皇冠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至五千多年以前。根據考古文物「那爾邁石板」(Narmer Palette)描繪的圖像,開創埃及第一王朝的法老那爾邁曾經頭戴白色王冠擊敗敵人,並戴著紅色皇冠參加儀式,因而被研究者視為那爾邁統一上下埃及的歷史證據。

 

白色皇冠與紅色皇冠(維基百科,公有領域).jpg

古埃及的白色皇冠(左)與紅色皇冠。(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至於第一位把紅色皇冠與白色皇冠結合成紅白雙冠的古埃及法老,據說是比那爾邁稍晚的傑特(Djet)其人。從此以後,古埃及法老屢屢藉由頭戴紅白雙冠的官方形象,以此強調自己是統治上下埃及的唯一主宰。

不過,紅白雙冠雖然常在古埃及雕像和圖畫登場亮相,當地的考古工作迄今未發現紅色皇冠與白色皇冠的出土實物,致使我們無法確認它們的材質和製作技法,也讓結合 2 頂皇冠的紅白雙冠更增添一抹神祕色彩。  


皇帝最愛的帽子:伴隨明神宗長眠的翼善冠

1950 年代,中國政府在埋葬明朝神宗(年號萬曆)及其配偶的定陵進行大規模挖掘工作,隨後找到數以千計的冠服、首飾、器物等各式陪葬品,堪稱中國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在這些琳瑯滿目的出土文物裡,包含了皇帝在不同場合使用的 4 種頭冠。其中,研究者發現明神宗的遺骸不僅頭戴烏紗翼善冠,其頭側的圓木盒更收納 1 頂作工精細的金絲翼善冠,推測這些翼善冠可能是明神宗生前最喜愛的皇冠。  

 

頭戴烏紗翼善冠的明神宗(維基百科,公有領域).jpg

頭戴烏紗翼善冠的明神宗。(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說到翼善冠的名稱由來,源自這類頭冠後方有兩片類似翅膀的折角,使其外觀猶如「善」字,從而獲得這個典雅的稱謂。在明朝,除了皇帝以翼善冠作為日常便服外,太子、親王、郡王也能依照自身階級戴上符合形制規範的翼善冠。

與烏紗翼善冠相比,使用細緻金絲編織帽身與雙龍戲珠圖案、以焊接技藝完成雙龍身上 8 千餘片龍鱗的金絲翼善冠,非但完美呈現明朝出神入化的細金工藝,更是中國目前唯一出土的帝王金冠,充分展示九五之尊的高貴與威嚴。 


英國的造王者: 聖愛德華皇冠與帝國皇冠

2023 年 5 月 6 日,登基已近 8 個月的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在倫敦西敏寺舉行睽違 70 年之久的加冕大典。

按照長年沿襲的儀式流程,英格蘭教會的主教長先為新任國王戴上鑲有 444 顆寶石的聖愛德華皇冠(St Edward's Crown),等到典禮結束後,查爾斯三世改戴含有 3000 多顆寶石的帝國皇冠(Imperial State Crown)回到白金漢宮,並在那裡向廣大群眾揮手致意。

 

聖愛德華皇冠(維基百科,公有領域).jpg

聖愛德華皇冠。(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帝國皇冠(維基百科,公有領域).png

帝國皇冠。(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對於英國君主來說,重達 2.2 公斤的聖愛德華皇冠是一輩子只會戴一次的王權重要象徵。依據歷史記載,這頂光彩奪目的皇冠最早來自 11 世紀的君王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其後在 1661 年重新鑄造,進而成為英國國王和女王舉行加冕儀式的關鍵信物。

另一方面,帝國皇冠則是 1937 年為了英王喬治六世的加冕典禮而打造。不同於聖愛德華皇冠僅會在君王加冕時短暫現身,英國君主每年皆會頭戴帝國皇冠主持國會開幕大典,實能一窺 2 頂皇冠各自承擔的政治任務和時代意義。

 

本文刊登於《皇冠》2月號/2024 第840期:70週年紀念特大版

 

作者介紹

宋彥陞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現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副研究員。就讀碩士班期間,對推廣歷史知識產生興趣,隨後在網路新媒體及《國語日報週刊》撰寫歷史普及文章累計近 200 篇,另以筆名「阿探」經營臉書粉絲專頁「時空偵探的歷史行腳」,時而受邀至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分享歷史故事。著有《世界古文明之旅》(2022)《古地名裡的台灣史》(2024)等書。

 

arrow
arrow

    時空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