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被後人譽為「千古詞帝」的南唐後主李煜,曾在著名詞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寫下「夢裡不知身是客」這句話,以此形容他在國破家亡之後,唯有夢中才能忘記自己從一國之主淪為階下囚的悽苦無奈。

 

我們常説:「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關於人類為何會做夢,科學研究認為源自腦部在睡眠期間因為自主性的致活(activation)現象而引起幻覺,普遍發生在有腦的哺乳動物身上,堪稱人類文明從古至今的共同經驗。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文明基於歷史、政治、宗教等層面的差異,從而衍生豐富多元的各類夢故事。接下來,筆者將以古代的埃及與中國為例,邀請大家一同透視這些精彩夢故事背後隱含著甚麼樣的歷史真實。


意料之外的繼承人:圖特摩斯四世與記夢碑

十九世紀初,義大利的埃及學家喬瓦尼·巴蒂斯塔·卡維利亞(Giovanni Battista Caviglia)在埃及吉薩率隊清除遭到沙土埋沒大半身軀的獅身人面像(Great Sphinx of Giza),繼而在獅身人面像的前爪之間發現一塊以花崗岩打造而成的巨大石碑。

 

位於獅身人面像前爪之間的記夢碑。.jpg

位於獅身人面像前爪之間的記夢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這塊由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圖特摩斯四世在三千四百多年前樹立的石碑,被稱為「記夢碑」(Dream Stele)或是「斯芬克斯碑」(Sphinx Stele)。即便記夢碑的碑文已經殘缺不全,我們仍能透過剩餘字句得知內容涉及圖特摩斯四世在夢中獲得太陽神賦予王位的重要承諾。

根據記夢碑的記載,在圖特摩斯四世尚未繼位之前,獅身人面像曾因為長年未獲時人重視,導致它肩膀以下的樣貌被大量沙土埋沒。某日,圖特摩斯王子在獅身人面像的陰影處午睡,接著夢見化身為斯芬克斯外觀的太陽神答應他假使能讓獅身人面像被掩埋的部分重見天日,就會讓他成為下一任法老。

 

卡爾·理察·萊普修斯記錄的記夢碑碑文。.jpg

卡爾·理察·萊普修斯記錄的記夢碑碑文。(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姑且不論圖特摩斯四世是否真的有過上述夢境,他想透過夢故事強化自己取得王位的正當性這點應該無庸置疑。即便如此,學界目前的主流看法認為圖特摩斯四世原本並非其父阿蒙霍特普二世屬意的繼承人,故而必須透過樹立記夢碑的宣傳手段,以此強調自身權力來自偉大神祇的認可。


夢醒時分的決斷:《左傳》關於城濮之戰的兩則夢境

據說由中國春秋時代歷史學家左丘明撰寫的《左傳》,被認為是中國收錄最多夢故事的先秦典籍。在《左傳》記載的諸多夢故事當中,圍繞於晉、楚兩國爭霸關鍵戰役「城濮之戰」的兩則夢境,得以讓我們一窺雙方主帥晉文公重耳與楚國大臣子玉之間的恩怨糾葛。

西元前六三二年,晉文公為了救援遭到楚國圍攻的宋國,決定率軍攻打與楚國結盟的曹、衛兩國,進而迫使楚軍統帥子玉轉向攻擊晉國軍隊。起初,晉文公為實踐昔日對楚成王的承諾,主動下令退兵九十里,不料子玉仍然率領楚軍窮追不捨。

就在晉、楚大戰一觸即發前夕,晉文公夢見自己與楚成王打鬥,進而被對方壓倒及吸食腦髓。驚醒之後,晉文公與舅舅子犯談論這個惡夢,而子犯為了鼓舞士氣便反其道而行,主張夢中的晉文公因為面向上天,加以腦髓及牙齒分別是柔軟和堅硬之物,象徵晉文公將獲得天助以柔克剛。

另一方面,楚國主將子玉在兩軍決戰前,夢到河神要他以喜愛的馬飾獻祭,並承諾會給子玉一塊宋國的河邊地;然而,不願放棄馬飾的子玉卻斷然拒絕。不久,得知前述夢境的楚臣榮黃勸告子玉將馬飾獻給河神以激勵軍心,但是子玉仍然不肯聽從。對此,榮黃只能無奈向其他同僚表示子玉把個人私欲置於國家利害之前,將為自己招致失敗的結局。

到了兩軍決戰當日,晉軍先後擊潰楚軍的左右兩翼,迫使子玉帶著剩下的部隊狼狽撤退,最後在楚成王的責難下自行結束生命。與此相對,大破楚軍的晉文公則是邀請齊、魯、宋、鄭、衛等國君主集會訂盟,從此確立晉國的領導地位。

關於晉文公與子玉何以會在大敵當前之際分別經歷不舒服的夢境,研究者認為應與兩人當時的心理狀態密切相關。

眾所皆知,晉文公在成為國君之前,曾因為晉國動盪而在外流亡將近二十年。在流轉諸國期間,楚成王不僅是少數禮遇晉文公的君主,更未採納子玉建議殺害晉文公的意見,對於晉文公可說是恩重如山。是故,晉文公夢見楚成王吸食自己腦髓,或許是自覺即便已經實踐諾言退避三舍,卻仍然羞於面對楚成王,致使自我譴責的想法進一步變形為前述的惡夢。

不同於晉文公的自責心態,身為楚國執政官的子玉在城濮之戰爆發前,則是面臨權位可能就此不保的沉重壓力。

早在晉國發兵援助宋國時,楚成王便以晉文公獲得上天庇佑、不可抵擋為由有意罷兵,不料先前提議殺害晉文公未果的子玉卻執意要跟晉軍開戰。有鑒於此,相關研究便指出子玉夢中的河神極有可能是由其非得戰勝的心理負擔轉化而成,至於河神要求獻祭的珍貴馬飾則是象徵子玉的權力與地位。

若從這個角度加以剖析,子玉無論在夢中或是夢醒之後都不願放棄馬飾的行為,或可解釋為害怕失去權勢的深層恐懼;至於榮黃對於子玉的批評也許不僅止於其對珍貴物品的執著,更是明確指出子玉之所以戰敗身死的人性弱點。


無論古今中外,經常使用「夢」這個字比喻人生的變幻無常,例如我很喜歡的宋代大文豪蘇軾,便在〈念奴嬌.大江東去〉這闋詞以「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作為收尾。不過,透過上述對於幾則夢故事的解析,我們會發現夢中所見的景象未必總是無跡可尋,只是時常需要專業人士協助釐清。

下次,當我們讀到歷史記載當中的夢故事,先別急著當作無稽之談,而是可以試著爬梳幻象背後的蛛絲馬跡,說不定可以意外找到你我未曾留意的歷史真實。

 

(本文刊登於《皇冠》雜誌853期/114年3月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時空偵探 的頭像
    時空偵探

    時空偵探的歷史行腳

    時空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