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假如各位去過日本京都的「靈山歷史館」,您可能記得沿著「維新之道」前往歷史館途中,可以看見一座高達 24 公尺的「靈山觀音」像。

 

作為和平的象徵,日本在二戰結束後於全國各地興建許多巨大的觀音佛像。

眾所皆知,這些大型觀音像通常有著女性的容貌、頭部和肩膀以布覆蓋,並以白色作為配色。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為了祈願新冠肺炎疫情早日落幕而戴上口罩的「會津慈母大觀音」。.png

為了祈願新冠肺炎疫情早日落幕而戴上口罩的「會津慈母大觀音」。

(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時間回到明治時期(1868-1912),佛像不只是信眾的信仰對象,還被當作美術作品的重要主題,進而出現將觀音與聖母瑪利亞或希臘、羅馬女神相比較的情形。

根據《觀音經》的說法,觀音可以化身為三十三種形象,自古以來就常被描繪成各式各樣的姿態。

值得注意的是,在江戶時代(1603-1868)受到廣大信徒親近的白衣觀音像(其特徵之一便是觀音的頭部和肩膀被布覆蓋),對於近代的觀音像造形具有格外深遠的影響。

事實上,這種以白瓷製成的觀音像曾被「隱匿基督徒」當作聖母瑪利亞加以敬拜。其後,人們使用鋼筋混凝土建造大觀音像之時,便基於白瓷的印象將觀音像漆為白色。

 

被「隱匿基督徒」當作聖母瑪利亞敬拜的白衣觀音像。.jpg

被「隱匿基督徒」當作聖母瑪利亞敬拜的白衣觀音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到了中日戰爭期間,日本人為了祈求國運、弔念戰死者等原因,開始打造大型的白衣觀音像。其中作為先驅者的,便是建於 1936 年的「高崎白衣大觀音」(群馬縣高崎市)

那時,當地企業家基於促進觀光、悼念死者、祈求平安等目的,在視野良好之地建造了這座高達 42 公尺的白衣觀音,從而奠定「大觀音像」與「和平」的相關性。

 

高崎白衣大觀音。.jpg

高崎白衣大觀音。(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接著,自經濟高度成長期到泡沫經濟時期,日本各地陸續出現許多巨大的觀音像,且幾乎無一不是全身塗成白色的白衣觀音。

稍有不同的是,泡沫經濟時期建造的大型觀音像比起慰靈功能,更加重視招攬客人的觀光效益。是故,這時甚至還出現外型金色的白衣觀音像。

隨著泡沫經濟破裂過去三十年,這些大觀音像有些因為變成廢墟而遭拆除,有些則交由別的宗教法人進行管理。

直到今日,我們經常可以在觀光勝地看到白衣觀音像,實則反映了興建當時的美感與價值觀。

 

延伸閱讀

擁有上千尊千手觀音佛像的三十三間堂

 

arrow
arrow

    時空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