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假如各位熱衷閱讀臺灣歷史主題書籍,或是喜歡瀏覽繪製精美的古老地圖,筆者在此想推薦由臺灣歷史博物館團隊執筆寫成、聯經出版推出的歷史新書《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30幅地圖裡的真實與想像》!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書影。.jpeg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書影。

 

無論大家是否具備良好的方向感,相信您對「地圖」這項工具一定不會陌生。舉凡我們要尋找任何不甚熟悉的地點,拿出手機叫出地圖app可說是不需思考的反射動作。

不過,各位是否想過這些地圖是由誰繪製、怎麼繪製、基於什麼目的繪製?此外,地圖上呈現的各式資訊,是否真的正確無誤?

早在數千年前,人類便懂得把自己對於世界的認知繪成地圖。隨著科學方法不斷進步,加上地理大發現的實際需求,促使繪製地圖的製圖學持續獲得飛躍性的成長。

話雖如此,製圖者未必總能如實呈現其所觀察的對象,從而留下一些乍看有些怪誕乃至滑稽的有趣地圖。

舉例來說,由西洋傳教士協助繪製的《康熙皇輿全覽圖》使用天文觀測、三角測量等先進技術進行測繪,堪稱當時難得一見的精確地圖。然而,當我們把目光望向海外的臺灣,卻會發現圖中的島嶼竟然僅畫出西半部,而東半部則是直接「被消失」。

 

《康熙皇輿全覽圖》臺灣部分。.jpg

《康熙皇輿全覽圖》臺灣部分。(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事實上,這張只畫了一半的臺灣地圖當然不是傳教士偷懶沒畫完,也並非他們不知道東半部的存在,而是因為清朝政府尚無法有效統治臺灣東部,故而不將此處視為帝國領土使然。

另一方面,中華民國政府於接收臺灣後不久繪製的《臺南市新舊街路名圖》,不單單呈現日治晚期到戰後初期的路名變化,更能從「中山路」、「光復路」、「中正路」、「勝利路」等新路名一窺統治者的意識形態。

 

《臺南市新舊街路名圖》。.jpg

《臺南市新舊街路名圖》。(圖片來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簡言之,地圖不單只是記載地理資訊的工具,還能藉由觀察它的繪製者、繪製方式、繪製目的等層面,得以深入認識該幅地圖沒說出口的歷史背景與時代氛圍。 

以上說了這麼多,若是大家有興趣透過 30 幅珍貴古地圖進一步認識臺灣這塊土地的歷史,不妨在逛書店時拿起本書翻閱瀏覽一番吧!

 

延伸閱讀

《看得見的臺灣史.空間篇》書籍資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時空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