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各位對日本沖繩縣的歷史感興趣,您或許知道當地在 1429 年到 1879 年,曾有一個連結東亞及東南亞海上貿易、被譽為「亞洲渡橋」的繁榮國家琉球王國。
適逢今年是美國將沖繩交還日本政府五十週年,位於東京上野的東京國立博物館為此策劃「沖繩返還50年紀念:特別展『琉球』」這檔展覽,透過許多珍貴工藝品和出土文物向民眾展示這個消失王國的璀璨樣貌!
重新仿造復原的舊圓覺寺仁王像。(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對於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來說,或許很難想像夾在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琉球王國,有著多麼輝煌的文化與歷史。
為了讓遊客深度認識琉球王國的過往,館方在這檔展覽努力陳列許多第一級的資料。
舉例來說,製作於15世紀的「銅鐘 舊首里城正殿鐘(萬國津梁之鐘)」(重要文化財),便向訪客宣示琉球王國被時人稱為「世界渡橋」的氣勢,充分顯示該國以轉口貿易致富的繁榮面貌。
其次,由琉球王尚氏代代相傳的資料,堪稱琉球王國技術精華的集大成之作,如年輕王族的正式服裝「黄色地鳳凰蝙蝠寶盡青海波 立波文様紅型綾袷衣裳」(國寶)、琉球王收藏的寶劍「金裝寶劍拵(號・千代金丸」(國寶)等文物,無一不是平時難得一見的珍品。
琉球王國年輕王族的正式服裝「黄色地鳳凰蝙蝠寶盡青海波 立波文様紅型綾袷衣裳」。
(圖片來源:東京國立博物館)
除此之外,這檔展覽也一併展示琉球列島的史前文化,其中最讓人眼睛一亮的展品,莫過於將夜光貝加工為湯匙的諸多「貝匙」(重要文化財),得以讓我們一窺其時與日本列島交易貝類的景象。
附帶一提,「沖繩返還50年紀念」的最後一個展區,陳列了沖繩縣立博物館・美術館從2015年開始推動的「琉球王國文化遺產集積・再興事業」所復原的各式文化財。
事實上,原本安置於尚氏菩提寺舊圓覺寺山門、後來毀於1945年「沖繩島戰役」的仁王像,便是透過上述計畫展開仿造復原工作,並於本次展覽對外亮相,不禁讓人心頭為之一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