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假如各位有在關注NHK大河劇,您或許知道今年的作品《鎌倉殿的13人》,是以鎌倉幕府第二代執權北条義時(小栗旬 飾)作為主角。

 

小栗旬在《鎌倉殿的13人》飾演鎌倉幕府第二代執權北条義時。.jpg

小栗旬在《鎌倉殿的13人》飾演鎌倉幕府第二代執權北条義時。

(圖片來源:《鎌倉殿的13人》)

 

說到北条義時其人,就不能不提他曾平定後鳥羽上皇發起的「承久之亂」,進而確立長達六百多年的武家政治!

1221 年 5 月 15 日,後鳥羽上皇命令諸國的守護與地頭討伐執權北条義時。數日之後,得知此事的幕府連忙招集御家人商討對策。

接著,幕府組織了一支號稱 19 萬人的軍隊,分為東海、東山、北陸三路浩浩蕩蕩攻向京都。另一方面,上皇軍則是以西國的武士為中心,共聚集 1 萬 9 千人的軍隊以為抗衡,卻接連苦吞敗績。

 

幕府軍討伐朝廷示意圖。.png

幕府軍討伐朝廷示意圖。(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最後,眼見敗象已現的後鳥羽上皇不得不宣稱發動「承久之亂」並非自己的想法,而是遭到大臣蒙蔽,並向幕府軍表達投降之意。

亂事結束後,幕府在京都設立「六波羅探題」統轄西國的御家人(與鎌倉幕府締結主從關係者),並且剝奪朝廷的武力及財力,導致政治權力的中心正式移往幕府手中。

關於「承久之亂」爆發的原因,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的本鄉和人教授(中世史)認為直到後白河法皇在世時,武士的武力仍然在天皇家的控制之下;不過,隨著東國出現武家政權鎌倉幕府,原本應該支持天皇家的武力開始出現變化,促使朝廷開始出現危機意識。

就在發生「承久之亂」的兩年前,對朝廷採取友好態度的鎌倉幕府第三代將軍源實朝遭到暗殺,導致後鳥羽上皇對於武家政權的不信任浮上檯面,決定在無法掌控武家之前,試圖重振朝廷的威信。

 

後鳥羽上皇。.jpg

後鳥羽上皇。(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話雖如此,對於後鳥羽上皇挑起「承久之亂」的目的為何,研究者之間卻出現意見分歧的情形。

舉例來說,任職富山大學的長村祥知講師(中世史)主張後鳥羽上皇雖然頒布追討北条義時的命令,卻沒有打倒幕府的念頭。對此,本鄉教授則認為由於義時就是當時統治幕府的實權者,打算討伐他即與希望打倒幕府無異。

附帶一提,以後見之明評論「承久之亂」,可能會覺得後鳥羽上皇的起事屬於有勇無謀之舉。然而從朝廷的角度來看,武家政權當時僅僅建立三十年左右,絕對有將其一舉打倒的可能性。

至於幕府軍與上皇軍的數量之所以出現如此懸殊的差距,在於東國政權的武士後來眼見情勢對幕府有利,故而先後表達願意效忠,而上皇方則因為恩賞遲遲未確定,因而影響武士加入的意願。

 

延伸閱讀

毛利輝元支援室町幕府的新史料現蹤!

 

arrow
arrow

    時空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