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各位對日治時期的臺灣美術史感興趣,您可能聽過「鹽月桃甫」這位畫家。
幾個月前,日本完成了關於桃甫其人的紀錄片,接下來將在九州的福岡市和宮崎市巡迴上映!
1886 年,本名永野善吉的桃甫生於現在的宮崎縣西都市。從東京美術學校(東京藝術大學前身)的圖畫師範科畢業後,桃甫開始一面在大阪、松山等地擔任教師,一面努力磨練畫工,終於在 1916 年首次入選文部省美術展覽會。
五年後,桃甫和妻子渡海來臺,繼續過著一邊在舊臺北一中(建中前身)和舊臺北高校(師大前身)任教,一邊投入創作的生活。
渡海來台的桃甫一家。(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其後,他在 1927 年聯合鄉原古統、石川欽一郎等人創設「臺灣美術展覽會」,全力投注於臺灣的美術事業。
停留臺灣期間,桃甫常為了作畫造訪原住民部落,並且深深為穿著民族服飾、過著純樸生活的原住民所吸引,因而描繪了相當多以原住民為主題的畫作。
令人驚訝的是,桃甫在爆發原住民反抗日本統治「霧社事件」(1930 年)之後,竟然敢以遭到日軍攻擊的原住民作為主角,透過畫筆描繪在硝煙彈雨中徬徨逃亡的原住民母子。
這幅取名為《母》(1932 年)的油畫,後來在第 6 屆臺灣美術展覽會公開展出,可惜隨著桃甫因為日本戰敗不得不回國,他在臺灣創作的多數作品從此下落不明。
鹽月桃甫與創作中的《母》。(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三年前,藝術家小松孝英先生(41 歲)在宮崎縣某間古董店尋寶時,意外發現桃甫描繪臺灣原住民的畫作《狼》(1946 年左右),並對其大量使用原色的野獸派畫風感到印象深刻,因而興起為桃甫拍攝紀錄片的構想。
根據我國研究者的說法,桃甫藉由《母》這部作品透露他對日本政府相關政策的強烈責難,並且表達對於原住民的理解與同情。
對於在「大正民主」時期(1910-1920 年代)登上教壇的桃甫來說,即使創作批判政府的作品會遭遇無法想像的巨大壓力,他也想盡力維護藝術的自由和價值。
附帶一提,臺北市立美術館收藏了桃甫以原住民為主題的《女子像》(1930 年)和《霧社》(1932 年)兩幅作品。
等到新冠肺炎疫情完全消散,大家可以考慮到現場實際欣賞他極具衝擊性的表現手法喔!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