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各位是個在意髮型的人,您或許有試過燙髮改變造型。不過,您可能不知道在太平洋戰爭晚期的日本,頂著燙過的頭髮上街不只會被小孩丟石頭,更會變成日本政府的眼中釘!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接下來就讓阿探娓娓道來。
昭和初期的燙髮機。(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事實上,從大日本帝國於 1937 年投入「中日戰爭」以來,日本當局便於同年推動「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號召日本全民勵行早起、節約貯蓄等行動。
在這樣的氛圍下,不但咖啡廳的營業時間被迫縮短、婚喪嫁娶必須盡量簡化、禁止男學生留長髮等,就連女子的燙髮也被視為奢侈的舉動,遭到輿論猛烈抨擊。
當時,負責維護社會秩序的警視廳要求美容業者必須自我節制,而部分街町甚至掛出「不歡迎燙髮者通行」的看板,儼然把燙髮者視為麻煩人物。
「不歡迎燙髮者通行」的看板。(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到了戰爭末期,日本政府為了籌措軍費,還向沖洗照片、將衣服染色、包含燙髮在內等非必要行為課徵「特別行為稅」。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充滿敵意的規範與限制,並未讓人民不再嘗試燙髮,而是將這項行為化明為暗。
根據現年 84 歲的大塚良江女士回憶,她的母親曾在戰爭晚期偷偷經營燙髮店,而上門燙髮的客人可說是絡繹不絕。看來,在那個不知何時死去的年代,仍有相當多的人民更想活在滿足欲望的當下。
對於日本政府為何要禁止人民燙髮,專攻戰時社會史的一之瀨俊也教授(埼玉大學)認為由於中日戰爭的「大義名分」相當模糊不清,當局便開始塑造防止異論的社會氛圍。
1940 年 9 月的《寫真週報》批評喜愛上等材質服飾的人民(圖右),並呼籲民眾穿著樸素的服裝(圖左)過日子。(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是故,這足以說明為何日本政府沒有嚴格取締燙髮行為,因為對於當局來說,只要人民不敢公然跟政府唱反調,高層便已達到真正的目的。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