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筆者跟大家介紹了屏東公園(原中山公園)的阿猴城門「朝陽門」。事實上,除了這座城門之外,屏東公園還留有相當多的珍貴歷史文物。今天,筆者想跟各位聊聊公園內一塊名為「纏碑」的黑色石碑。
位於屏東公園的雙層石碑,原為日治時期的「纏碑」。
如果大家仔細端詳這塊石碑,不難發現表面的文字下方竟然還有另外一段文字!雖然石碑表面已經被揭去一半,若是從剩下的文字推斷,上層的原文應該是「禮義廉恥」,目的則是遮住下方刻於昭和 18 年(1943 年)的石碑文字。
換句話說,上層的文字是國民政府於 1945 年接收台灣之後,為了消除日本曾經統治過台灣的痕跡,便在石碑表面另外塗上水泥之類的材料並重新題字。那麼,被掩蓋的石碑下方究竟寫了什麼樣的內容呢?
從目前殘存的刻字來判斷,這塊石碑原名為「纏碑」,內容則是記載屏東消防組的成立緣由。之所以命名為纏碑,是因為「纏」是江戶時代以來消防組用來互相識別、鼓舞隊員的一種旗印。
關於纏的原型,據說是來自戰國時期、用來標示大將所在地的旗印或是馬印。與馬印相似,纏的上半部會註明持有的組別,並有數條細長的馬簾作為裝飾物。
戰國時期的武將馬印。右三為織田信長馬印,左二與左五
め組的纏,位於京都的東映太秦映畫村。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因為一桿纏的重量大約有 15-20 公斤,每當消防組出動救火的時候,經常挑選健壯的成員持纏轉動以此鼓舞士氣。另一方面,由於纏就有如軍隊的軍旗,為了避免纏遭到火災波及,消防組經常會奮勇爭先地拼命救火。
附帶一提,如果大家曾看過日本的長壽時代劇《暴坊將軍》(暴れん坊将軍)的話,由松平健飾演的八代將軍德川吉宗經常會微服到江戶城的消防組打探民情。另外,持纏趕赴火場的消防組員也有出現在《暴坊將軍》的片尾曲當中喔!
延伸閱讀
被蔓草遮蔽而逃過一劫的日治時期遺跡:峨眉公學校開校三十周年紀念碑
──
本文改寫自筆者臉書專頁「時空偵探的歷史行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