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各位看過日前獲得多項大獎肯定的美國時代劇《幕府將軍》,您或許記得該劇於第 1 集開始後不久,有一幕信鴿飛入大坂城櫓門的畫面。
接著,該劇主角吉井虎永(真田廣之 飾)解下綁在信鴿腳上的紙片,進而在最快時間得知英國航海士在伊豆漂流登岸的情報。
眾所皆知,以上場景設定於發生「關原之戰」前夕的 1600 年,而吉井虎永這個角色便是以江戶幕府初代將軍德川家康作為原型。
《幕府將軍》主角吉井虎永是以江戶幕府初代將軍德川家康作為原型。
話雖如此,日本最早使用信鴿的時間點極有可能發生在江戸時代(1603-1868)晚期。根據 1783 年 3 月由大坂町奉行發布的公告,當時的米商人為了在堂島米市場的期貨交易搶得先機,故而率先使用信鴿傳遞消息!
值得一提的是,米商人在此之前通常是僱用飛腳(快遞業者)傳送情報,後來有人發現透過信鴿更能爭取時效。對此,大坂町奉行表示使用信鴿的行為不合規定,日後將逮捕明知故犯的不肖之徒。
在此之前,米商人為了將堂島米價盡快傳遞到全國各地,除了官方允許的飛腳方式之外,還曾經設計出透過揮旗接力傳達市價的通信方法。
浮世繪師筆下的堂島米會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不過,信鴿非但可以更加快速地送達情報(現代賽鴿時速可達 100 公里),同時能夠傳遞更大量的訊息,促使許多人不顧官方禁令繼續使用信鴿傳達消息。
2005 年,堂島米市場東南方 700 公尺處曾經出土 239 塊鳥類骨頭(推測約有 30 隻以上)。根據北海道大學綜合博物館的研究,這些鳥類骨頭相當近似野鴿(又稱原鴿),而信鴿正是從馴化的野鴿加以品種改良的產物。
到了 19 世紀晚期,信鴿雖然因為電信、電話的普及而逐漸顯得過時,當時的日本陸軍卻受到歐洲普法戰爭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用鴿子傳遞軍情的影響,開始大規模將鴿子用於軍事用途。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的移動式鴿舍。(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事實上,日本的軍鴿不僅在 1923 年「關東大震災」導致東京地區通信機能崩潰時得以大顯身手,更在後來跟中國的長年戰事中肩負重要任務。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的多家報社延續明治中期以降利用信鴿傳遞資料的傳統,只不過攜帶的物品從原稿逐漸變成相片膠片。即便如此,信鴿最後仍舊不敵電信、電話的快速發展,最後在 1960 年代正式功成身退。
眾所皆知,信鴿是人類利用野鴿卓越的歸巢本能,再反覆進行品種改良後的產物。說到這裡,為何信鴿被帶到沒去過的遙遠地區放飛後,仍然可以回到自己的巢呢?
日中戰爭期間在中國使用信鴿傳遞報導的朝日新聞特派員。(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對此,專家指出雖然目前尚未掌握確切證據,但推論應該是信鴿可以綜合視覺、聽覺、太陽位置、地球磁場等資訊,進而判斷方向的緣故。
不同於重視資訊傳遞的信鴿/軍鴿早已淡出歷史舞台,追求競速的賽鴿仍是包含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相當盛行的賽事活動。
以日本的賽鴿比賽為例,短程賽事的距離大約 100 公里,至於長程賽事則有從北海道飛到東京的 1000 公里之譜。
附帶一提,日本近年經常發生賽鴿在比賽過程中死亡的情形。除了反映老鷹、鶻鴒等猛禽類在人類保護下數量增加,亦與地球暖化後造成天氣劇變、風向變化等現象密切相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