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假如各位對日本戰國時代(1467-1590)的歷史感興趣,您一定聽過發生於 1560 年、改變天下大勢的知名戰鬥「桶狹間之戰」

 

眾所皆知,被譽為「東海第一武士」的戰國大名今川義元,因為在桶狹間遭遇織田信長突襲不幸身亡,而原本臣服今川家的德川家康(原名 松平元康)不但趁機獨立,還進一步與西邊的織田家結盟,轉向攻略東邊的今川家。

長久以來,後人對於「桶狹間之戰」的評價,大多認為今川義元並未事先察覺織田信長的奇襲,從而導致今川家從此由盛轉衰。

 

谷原章介詮釋的今川義元。.png

知名演員谷原章介詮釋的今川義元。(圖片來源:《風林火山》)

 

不過,若是從城池的角度進行觀察,將會發現織田信長的勝利其實並非全靠僥倖。

由於信長的領國與義元控制的土地擁有狹長的國境,義元可以從諸多路線發動攻勢。另一方面,士兵人數明顯居於劣勢的信長,若是選擇將軍隊平均駐守各個防線,只會讓兵力變得更為分散。

是故,倘若信長想要抓住渺小的勝機,便要洞悉今川家的進軍路線,進而集中兵力猛攻義元的本陣所在。

當時,信長預測今川家的進攻路線有兩條,一條是家康祖父松平清康所使用、從現在的愛知縣豐田市朝向瀨戶市的路線。

 

反町隆史飾演的織田信長一角。.jpg

反町隆史飾演的織田信長一角。(圖片來源:《利家與松》)

 

事實上,這條路線是攻向信長根據地清須城的最短距離,且義元已經先行建造品野城及桑下城,作為日後發動攻擊的突破口。

至於另外一條路線,則是後來實際爆發「桶狹間之戰」的路徑。

1558 年,信長為了擊潰今川家的進攻基地,發兵攻打品野城與桑下城。當時,織田家試圖築城包圍上述兩城,卻遭到今川家反擊而大敗收場。

接下來,織田家又在義元位於桶狹間路線的前進據點鳴海城和大高城周邊築城,迫使缺乏兵糧的兩城向義元求援,成功誘導義元本隊前往救援,繼而在桶狹間一舉擊潰今川家的權力中樞。

附帶一提,考古團隊曾在桑下城遺跡發現遭到填平的護城河,推測應該是德川家康為了展示不與信長為敵的誠意,故意破壞城池的防禦工事,由此可見他對織田家的深厚信賴。

 

桑下城的護城河遺跡。.png

桑下城的護城河遺跡。(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2022 年 3 月 8 日追記:

 

假如各位對日本戰國時代(1467-1590)的歷史感興趣,您一定聽過決定織田信長今川義元德川家康三人命運的關鍵戰事「桶狹間之戰」

說到 1560 年爆發桶狹間之戰的遠因,我們得先把目光放到 1549 年。當時,尾張國大名織田信秀因爲生病導致行動不便,遂將家督之位讓給年僅 16 歲的嫡男信長。

在此之前,被稱為「尾張之虎」的信秀,曾經積極攻略松平家治理的三河國,促使鄰近的駿河國暨遠江國統治者今川義元以支援松平氏的名義,率軍和織田家作戰,進而攻陷了西三河的要衝安祥城。

 

《麒麟來了》劇中的今川義元(片岡愛之助 飾)。.jpg

《麒麟來了》劇中的今川義元(片岡愛之助 飾)。(圖片來源:NHK)

 

1552 年,信秀以不惑之齡逝世,導致位於國境的鳴海城主山口教繼背棄信長,轉而帶槍投靠敵方今川家,形同在尾張國內公然出現「親今川勢力」。

面對兵力比自己多出十倍的今川家,織田信長不但不願臣服其下,反而選擇與對方正面決戰。另一方面,今川義元則是派遣重臣進駐尾張國的大高城,試圖鞏固自家對於尾張東南部的控制。

為了拔除鳴海城和大高城這兩根「眼中釘」,信長在兩座城池周邊興建了監視用的小城,而今川義元則命令德川家康(當時名為松平元康)擔任救援大高城的先鋒。

 

《麒麟來了》劇中的織田信長(染谷將太 飾)。.jpg

《麒麟來了》劇中的織田信長(染谷將太 飾)。(圖片來源:NHK)

 

作為因應,信長選擇率眾進入位於鳴海城東側、能夠監視今川軍進兵動向的善照寺砦。

就在這裡,信長發現義元本陣距離主力部隊有段距離,連忙對其進行奇襲,進而在歷經惡戰之後順利殺死義元奪得勝利!

附帶一提,今川義元這種在鄰國扶植「親今川勢力」,再以救援該勢力為由發動戰爭的手法明明是四百多年前的往事,怎麼覺得好像有種即視感呢⋯⋯

 

 

延伸閱讀

讓德川家康出人頭地的濱松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時空偵探 的頭像
    時空偵探

    時空偵探的歷史行腳

    時空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