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假如各位喜歡日本戰國時代(1467-1590)的歷史,您或許聽過曾統治加賀、能登、越中等地的「前田家百萬石」。

 

眾所皆知,前田家當時的居城,即是名列「日本100名城」之一的金澤城(石川縣)

為了守護這座最重要的城池,前田利家(初代藩主)利長(二代藩主)父子致力修築稱為「總構」的護城河與土壘,作為守護城下町的兩道防線。

 

知名演員唐澤壽明飾演的前田利家一角。.jpg

知名演員唐澤壽明飾演的前田利家一角。

 

雖然這些護城河與土壘在近代因為種種原因而消失,部分遺跡如今變成金澤市區的水運路線。舉例來說,金澤21世紀美術館南側的水路,便是金澤城總構的部分遺跡。

近年來,金澤市積極保存與整理這些總構遺跡,並於JR金澤車站與近江町市場之間的本町地區,重現了以前的護城河與土壘。

 

金澤市復原的金澤城護城河與土壘。.png

金澤市復原的金澤城護城河與土壘。(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值得注意的是,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1603-1868)的許多城下町,都有類似總構的防禦工事,可惜大多隨著時代變遷而消失。

作為近世初期的城池,金澤城的設計無疑反映了利家、利長父子對於城池及城下町的構想,可惜這座城池因為江戶時代多次發生大火,導致城內配置因而大幅調整,故而無法確切弄清楚金澤城最初的樣貌。

根據金澤城早期的繪圖,位於本丸東側、現在被稱為「東丸」的曲輪,曾是建有表御殿(城主辦公的地方)的本丸所在地;至於現在的本丸一帶,在利家的時代則是擁有比本丸更重要的「詰丸」,並且蓋了奧御殿(城主居住的地方)建築。

另外,慶長時期(1596-1615)的金澤城繪圖,在詰丸描繪了天守或是擁有天守機能的櫓。

事實上,將天守置於詰丸的作法,是織田信長安土城豐臣秀吉大坂城流傳下來的形式,由此可見金澤城的空間安排多少受到安土城與大坂城的影響。

 

2021 年 10 月 22 日追記:

 

假如各位對日本戰國時代(1467-1590)的歷史感興趣,您可能知道前田利家不只是豐臣秀吉最信任的盟友,還是秀吉兒子秀賴的監護人。

就在秀吉去世翌年,年約 60 歲的利家也隨之逝世,並由嫡男利長繼承加賀藩主的地位。然而,覬覦天下人大位許久的德川家康,馬上以利長有意謀反為名,對其施以軍事壓力。

面對這個突如其來的政治危機,當時 37 歲的利長沒有憤然起兵對抗,而是選擇將自己的母親阿松(利家正室)送到江戶作為人質,正式臣服於家康的霸權之下。

 

日本知名演員伊藤英明飾演的前田利長。.jpg

日本知名演員伊藤英明飾演的前田利長。

 

1600 年,德川家康再次重施故伎,宣稱實力雄厚的會津藩主上杉景勝試圖造反,而景勝則是舉兵反對家康,進而爆發著名的「關原之戰」

從歷史的後見之明來看,正是因為利長老早表態歸順德川家,因而在關原戰後乃至日後的江戶時代(1603-1868)得以維持 100 萬石的領地。

另一方面,身為戰敗方的上杉景勝則是差點面臨滅國的命運,最後領地從 120 萬石大幅削減至 30 萬石以為懲罰。

 

日本已故演員津川雅彥飾演的德川家康。.jpg

日本已故演員津川雅彥飾演的德川家康(圖右)。(圖片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前田利長雖然沒有直接參與關原之戰,卻考慮到天下大勢可能再次回到群雄割據的局面,因而積極修築金澤城的總構作為防禦工事。

附帶一提,利長於 1605 年退位隱居後,書信常以「はひ」、「ひ」等字署名。如果大家熟悉日文,您一定知道前田利長(まえだ としなが)無論是姓或氏都沒有「は」、「ひ」這兩個假名。

事實上,「は」、「ひ」來自豐臣秀吉賜給利長的姓氏「羽柴」(はしば)與官位「肥前守」(ひぜんしゅ)的略稱。

如此看來,利長雖然表面屈從於德川家,其內心的真實想法很可能對此不以為然。

 

2021 年 10 月 25 日追記:

 

假如大家去過位於石川縣的金澤城,您一定知道今天的金澤城並沒有天守建築。

根據記載,前田利家曾在 1587 年為遠道而來的武士導覽他自豪的天守。不過,這座天守卻在 1602 年因為落雷起火而燒毀。

翌年,二代藩主利長另外建造一棟三階櫓代替天守。此時,金澤城的本丸與詰丸都建有藩主屋敷,而天守則位於詰丸境內,可見本丸與詰丸皆被視為金澤城最重要的空間。

隨著本丸御殿在 1620 年因為火災而焚毀,前田家在獲得幕府許可後,著手將「西北之丸」與本丸合而為一。

值得注意的是,金澤城在詰丸設置天守和奧御殿、在本丸設置表御殿和中奧御殿的空間配置,其實也見於織田信長安土城豐臣秀吉大坂城

 

描繪安土城空間配置的《江州安土古城圖》。.jpg

描繪安土城空間配置的《江州安土古城圖》。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顯然,前田利家在修建金澤城時,曾經參考上述兩座城池的設計。

話雖如此,對承平時期的城主來說,比起強化城池的防禦功能,處理政務兼日常生活空間「御殿」更為重要,使得擁有表御殿、中奧御殿、奧御殿這類寬敞起居空間的城池變得越發流行。

1631 年,金澤城的三階櫓與本丸御殿又因為火災而燒毀。此次,前田家改在二之丸興建藩主御殿,進而形成現在我們看到的金澤城面貌。

 

金澤城二之丸的櫓群。.png

金澤城二之丸的櫓群。(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這次改在二之丸興建藩主御殿的作法,對於打造一連串的御殿建築來說,無疑是較為合理的選擇。由於藩主御殿堪稱主掌藩政的核心,使得金澤城的權力中樞其後便從本丸移到二之丸。

光從金澤城的布局及石垣、護城河的配置來看,本丸仍然位於城池的中心地帶;然而,金澤城的行政中心已經轉移到二之丸。

這種看似奇怪的設計,其實反映了當時為了順應現實需求而做出的進步改變。

 

延伸閱讀

織田信長活化城下町的商業頭腦

 

arrow
arrow

    時空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