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各位對二戰歷史感興趣,您一定知道日本政府曾在中國東北成立「滿洲國」。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位於滿洲國境內、素有「東方巴黎」之稱的哈爾濱,可謂日本關東軍與蘇聯展開諜報戰的最前線。
透過美國歷史學家留下的證詞錄音,我們得以一窺這場「無硝煙戰爭」的蛛絲馬跡。
日本關東軍用來監聽通話的滿洲電信電話株式會社哈爾濱支社。
(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這套長達 178 個小時的證詞錄音,是由已故美國軍事史家 Alvin Coox 在 1960 年代初,訪談與蘇聯展開諜報戰的 36 位日本軍的前將校時錄製,目前保存於美國南加州大學的東亞圖書館。
根據日本前陸軍參謀本部俄國班班長的說法,關東軍指揮的「哈爾濱特務機關」於 1938 年左右,成功在蘇聯總領事館佈建內應。
當時,這位內應經常將總領事館與莫斯科權力中樞的通信內容傳給哈爾濱特務機關,而俄國班班長研判「哈爾濱機關特別諜報」當中混有不少假情報,原本並未特別重視這些內容。
1939 年,日本軍與蘇聯軍隊在滿洲國西部國境爆發「諾門罕戰役」,促使關東軍的作戰課開始高度看重這些來自蘇聯的情報。
事實上,送出「哈爾濱機關特別諜報」的內應其實是個雙重間諜,經常送出真假參半的情報,而極其倚賴這份諜報的關東軍誤信「蘇聯很難往前線運送物資」的情報,後來便在蘇聯軍隊的攻擊下遭受嚴重打擊。
蘇聯軍隊的BT坦克。(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除了組織內部的問題之外,日本在哈爾濱也明顯存在劣勢。
早在蘇聯成立之前,俄羅斯帝國就已將哈爾濱視為經營中東鐵路的重要據點。
即便蘇聯後來不得不將這條鐵路賣給滿洲國,日本留用的 1500 名俄國職員中約有 200 人是蘇聯間諜,並利用職務之便確認日方列車載運哪些內容物,導致日本幾乎完全處於被動局面⋯⋯
延伸閱讀
沒有衣服、沒有食物、沒有住所的西伯利亞滯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