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各位對日本的明治時代(1868-1912)感興趣,您或許聽過帶領日本打贏對馬海峽海戰的東鄉平八郎(別名「東洋的納爾遜」、「沈默的提督」)其人。
東鄉平八郎素有「東洋的納爾遜」之稱。(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前幾天,我曾跟大家提到日本媒體《朝日新聞》大阪本社在整理過去的資料時,意外發現 165 張以戰前沖繩的人物和風景為主題的老照片,堪稱極其罕見的珍貴史料。
在這些舊相片當中,有一張與東鄉平八郎相關的照片,足以反映當地在戰前和戰後對於這位海軍名將的兩極評價。
這張拍攝於 1931 年的相片,主題是一塊由東鄉平八郎揮毫、寫著「山北今歸仁城址」字樣的石碑。
說到位於沖繩縣國頭郡今歸仁村、名列「日本 100 名城」之一的今歸仁城,曾是控制沖繩本島北部的北山王的居城,更一度成為琉球與中國、日本、東南亞等地交易的重要樞紐,直到 15 世紀初變成琉球王國的領地
1923 年,以在首里城跡創建「沖繩神社」作為開頭,日本政府開始把琉球王國的史蹟與國家神道緊密結合。
六年後,當地仕紳發起建立今歸仁城址碑,並由被視為英雄的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東鄉平八郎予以題字。
東鄉平八郎揮毫的今歸仁城址碑。(圖片來源:朝日新聞)
然而,今歸仁村卻在 1945 年 3 月到 6 月的沖繩島戰役當中死傷慘重,導致在地居民戰後開始將這塊石碑視為軍國主義的象徵。
到了 1960 年,當地民眾終於動工移除今歸仁城址碑,另外興建由女歌人志慶真乙樽歌詠對於孩子之愛的琉歌(沖繩的敘情歌謠)歌碑。
至於遭到撤除的今歸仁城址碑,則以拆成兩塊的形式保存於今歸仁村歷史文化中心的收藏庫,由此得以一窺沖繩人民對於東鄉平八郎乃至於日本政府的複雜情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