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也喜歡前往日本旅遊,一提到關西的大阪市,相信您可能會馬上聯想到雄偉壯麗的大阪城、道頓堀的固力果看板,或是以大阪燒為首的各類美食。

 
 

1.グリコ(flickr,作者cotaro70s,允許商業用途).jpg

道頓堀的固力果看板是大阪相當著名的地標之一。
(圖片來源:cotaro70s / flickr
 
不過,您是否知道這座西日本的最大城市不僅曾是朝廷都城的所在地,到了江戶時代(1603-1868)甚至還有「天下的廚房」(天下の台所)這樣的美稱呢?接下來,就讓筆者為各位朋友娓娓道來吧!
 
從滄海變成首都
 
要追溯大阪市的發展歷史,我們得先從它的地貌變化開始說起。在遠古的繩文時期(約西元前 140-前 4 世紀),大阪平原曾因為海平面大幅上升而沒入水裡,從而形成廣闊無垠的新海域「河內灣」
 
在這片汪洋之中,有段突出的狹長陸地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從現在的大阪城公園延伸到住吉大社附近、南北長達 12 公里的上町台地由於地勢較高,不只沒被海水淹沒,反而變成分隔河內灣與大阪灣的半島地形。
 
2.繩文時代的河內灣.png
繩文時期的大阪地貌。
(圖片來源:網路資料「大阪平野の変遷」,黑字部分為筆者加註。)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新生成的海灣是淀川大和川兩大水系的出海口。是故,河水帶來的泥沙造成河內灣的面積不斷縮減,並在上町台地北部生成沙洲地帶,使得海灣的開口越加封閉而逐漸潟湖化。
 
進入古墳時代(約 3-7 世紀),時人基於排水、航運等需求,在沙洲開鑿運河以連絡河內湖與大阪灣,連帶促使位居水路要衝的難波津一躍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港口。
 
3.5世紀左右的河內湖.png
5 世紀左右的大阪地貌。
(圖片來源:網路資料「大阪平野の変遷」,黑、藍字部分為筆者加註。)
 
4.法円坂遺跡倉庫構造模型(20140122攝).JPG
20 世紀末,大阪市中央區法圓坂挖到建於 5 世紀末的大型建築群,推測應是難波津的倉庫建築。圖為大阪歷史博物館前方的倉庫模型。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考量到難波津是日本吸收海外財富、技術與文化的先進都市,包含孝德天皇(645-654 在位)聖武天皇(724-749 在位)在內的四位天皇(註 1)都曾經把首都從內陸地區遷往近海的難波一帶。
 
即便國都後來又遷回離海較遠的奈良京都,仍然必須依賴上町台地北部的渡邊津通往瀨戶內海。此外,伴隨著熊野三山(註 2)信仰漸漸風行,參拜街道途經的渡邊津四天王寺住吉大社等聚落也因為許多信徒停留住宿而益發繁榮。
 
換句話說,雖然日本建都大阪的時間可謂相當短暫,由於上町台地位處水陸要道,這裡自古以來就是西日本的精華地帶。到了戰國時代,交通便利、商業又發達的這座城市,自然便成為戰國群雄爭相競逐的兵家要地。
 
5.前期難波宮模型(20140122攝).JPG
難波宮的復原模型。(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6.上町台地(緑色)の稜線部を旧熊野街道(橙色破線)が走る(維基共享).JPG
上町台地位置圖。橘色虛線為京都通往熊野的主要道路。
(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名城大坂的誕生
 
15 世紀末,試圖重振本願寺基業的第 8 代法主蓮如認為富庶的上町台地深具發展潛力,因而在台地北方建立石山御坊作為新的傳教據點。
 
其後,適逢京都的山科本願寺被戰火摧毀,距離京都甚近的石山御坊遂升格成教團的新本山大坂本願寺(註 3),不只吸引大批信徒和商人前來定居,甚至還營造濠溝、土壘等防禦工事,儼然是個固若金湯的防禦要塞。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隨著戰國大名織田信長逐漸控制近畿地區,倍感威脅的本願寺第 11 代法主顯如在 1570 年宣布與織田家全面開戰,並在織田軍的猛攻下據守大坂本願寺長達十年之久。直到戰局走向越發不利,顯如這才透過朝廷斡旋和談,率領信徒退出大坂。
 
7.蓮如(維基共享).JPG
蓮如是將大阪命名為「大坂」的關鍵人物。(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8.石山合戦図(維基共享).jpg
大坂本願寺位於上町台地北側丘陵(圖中紅框處),四周為河流環繞,可說是個地勢險要的巨大要塞。(圖片來源:維基共享,紅框部分為筆者加註。)
 
不料,就在大坂易手的兩年之後,織田信長便遭遇「本能寺之變」自殺身亡,並由部將羽柴秀吉(即豐臣秀吉)武力奪得了繼承人的寶座。
 
身為織田家的宿將,羽柴秀吉相當清楚上町台地不單擁有繁榮的商業聚落,其位於京都堺港之間的地理位置,亦方便統治者掌控國內的朝廷動向和對外的國際貿易。
 
此外,顯如固守大坂本願寺負隅頑抗的往事,在在顯示此地是個易守難攻的險要之地。因此,秀吉便選在大坂本願寺的遺址上修築豪華絢爛的大坂城作為居城。
 
除了修建城池外,秀吉還在大坂城通往瀨戶內海的西側低地開挖道頓堀、東橫堀與阿波座堀等運河。這些運河在戰時可以充當城池的護城河,平時也能發揮水運、排水等功用,進一步強化了大坂的交通與經濟地位。
 
9.豐臣秀吉(維基共享).jpg
豐臣秀吉看上大坂優越的地理位置與商業條件,因而修築大坂城作為事業的根據地。(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10.豊臣期大阪図屏風(維基共享).jpg
描繪豐臣時期大坂城下町的屏風。可以看到大坂城下水路縱橫、舟船絡繹的繁華景象。(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物資雲集的「天下廚房」
 
豐臣秀吉去世後,雌伏許久的德川家康開始逐步翦除豐臣家的羽翼,最終在 1615 年徹底消滅豐臣家,將大坂納為江戶幕府的直轄領地。
 
有鑑於大坂是西日本最為繁華的大城市,幕府不但重建遭到戰火破壞的大坂城、整備大坂的港灣設備,更繼續開鑿長堀、立賣堀等多條運河,使其與淀川、大和川相連結,共同構成瀨戶內海通往京都、奈良等地的水路網絡。
 
另一方面,由於幕府規定諸國大名每年都要前往江戶值勤,位居東、西日本往來要路的大坂也順勢成為物資交換的絕佳集散地。其中,尤以各藩在大坂進行的稻米貿易最為重要。
 
11.園部藩参勤交代行列図其一(維基共享).jpg
對於西日本的大名來說,大坂實為往來江戶的重要中繼站。圖為園部藩主從江戶返回領國的部分隊伍。(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江戶時代,稻米是各藩最主要的租稅來源。在留下必要的部分之後,剩餘的年貢米與特產品則會運到鄰近的商業城市出售換取貨幣。
 
如前所述,大坂非但擁有完善的水路運輸網,更處於西國大名往返江戶的樞紐位置。是故,許多大名選擇把稻米等物產運往大坂,委託當地豪商幫忙販售,再將交易所得送往江戶或是領國。
 
為了存放本國運來的大量物資,各藩紛紛在大坂的中之島堂島等水運便利之地設置藏屋敷。起初,以大坂巨賈淀屋為首的米商先是在中之島南方的北濱開設米市;到了 17 世紀末,北濱的米市場又逐步轉移到藏屋敷更為密集的堂島一帶。
 
12.堂島に陸揚げされる米俵(摂津名所図会).jpg
為了利用舟船運送稻米等各式物資,藏屋敷通常會建於水運便利的河岸旁邊。(圖片來源:《攝津名所圖會》)
 
此時,堂島米市不只發展出稻米的期貨交易,該市場決定的米價更有影響全國米價乃至於其他物價的強大能力。在以稻米作為經濟重心的江戶時代,主宰米價的大坂實為牽動日本商業趨勢的心臟地帶
 
除了有傲視全國的商業市場之外,大坂的金融業銅精煉業亦居於日本國內的首要地位。與關東盛行的金本位制不同,江戶時代的關西地區是採用銀幣作為交易的主要貨幣。
 
為了處理金、銀、銅幣之間的兌換匯率,貿易興盛的大坂自然便發展出極為發達的金融業,更孕育出一批富可敵國的豪商巨賈。這批商人不僅提供大名租借藏屋敷、協助運送和買賣貨物等服務,在大名出現財務危機時還會供應龐大貸款藉此賺取豐厚利息
 
據說,光是經營米市等店鋪的大商人淀屋,放款給各國大名的金額便高達銀 1 億貫(相當於現在的 100 兆日圓),實可一窺大坂商人的雄厚財力與對於武家政治的無形支配力。
 
13.文政八年浪華持丸長者控(大同生命官網).jpg
文政八年(1825 年)的大坂富豪排名。(圖片來源:大同生命官網)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大坂在江戶時代的銅精煉業。17 世紀末,銅成為日本相當重要的出口商品。當時,以住友銅吹所為代表的大坂銅精煉業因為擁有特殊技術,獲得幕府給予相關業務的獨占權利。
 
於是,開採出來的銅礦在礦山進行初步加工之後,隨即運到大坂精煉為純銅,再經由長崎輸出國外。如此一來,大坂不只居於銅礦貿易的事業核心,更日益增進銅精煉技術,進而形成日後的重工業基礎。
 
在商業、金融業與銅精煉業的引領帶動之下,諸藩的各色物產不斷湧入大坂的藏屋敷,再重新分配、運往國內和海外的廣大市場。是故,時人認為物資充盈的大坂就好比是日本的廚房一般集散著各式財貨,因而把這座城市稱之為「天下的廚房」
 
14.含粋亭芳豊,「菱垣新綿番船川口出帆之図」(日本財団図書館).jpg
大阪在江戶時代是全國物資的主要集散地,遂被時人稱為「天下的廚房」。(圖片來源:日本財団図書館
 
然而,自從江戶後期以降,大坂的商業獨強地位開始面臨江戶等地陸續崛起的強力挑戰。另外,幕末、明治轉換之際對於原有的政治、經濟秩序造成了劇烈的衝擊,亦使得這座城市更名為大阪之後,還得在持續衰退的窘境之中努力摸索出一條新的生存之道。欲知後話如何,且待筆者下回分解。
 
 
延伸閱讀
 
 
 
 
本文經增添改寫後,收錄於《現代日本的形成:空間與時間穿越的旅程》一書。
 

現代日本書腰版立體書封 .jpg

 
 
──
 
註 1:這四位天皇包含應神天皇(在位年不詳)、仁德天皇(在位年不詳)、孝德天皇(645-654 在位)與聖武天皇(724-749 在位)。
 
註 2:為熊野本宮大社熊野速玉大社熊野那智大社三座神社的總稱。
 
註 3:根據研究,「大阪」之名大約出現在 14 世紀,而蓮如是最早將大阪稱為「大坂」的關鍵人物。由於日文的「阪」、「坂」二字皆有「坡道」的含意,加上「坂」字被部分時人認為具有「反回土地」(意指死亡)的不吉寓意,到了 1868 年政府便正式以「大阪」一詞取代「大坂」舊名。
 
──
 
參考資料
 
1. 脇田修,《図説大坂 天下の台所・大坂》,東京都:学習研究社,2003。
 
2. 阿部武司,《近代大阪経済史》,吹田市:大阪大学出版会,2006。
 
3. 谷川彰英,《大阪「地理‧地名‧地圖」之謎:解讀「天下廚房」不為人知的歷史!》,新北市:遠足文化,2017。
 
4. 網路資料「大阪平野の変遷」,檢索日期 2018 年 2 月 3 日。
 
──
本文於 107 年 2 月 14 日首發於自由評論網。
 

arrow
arrow

    時空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