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週,伴隨著新冠肺炎在我國持續擴散,擁有上百家「茶藝館」、累積確診人數位居全國第一的臺北市萬華區(註 1),被迫背負了過於沉重且未必公平的輿論壓力。
 
在萬華因為疫情一躍成為媒體焦點之前,談到這個歷史悠久的老城區,許多朋友可能會想到赫赫有名的宗教勝地「艋舺龍山寺」。事實上,想要了解萬華區的歷史脈絡,我們得從對當地影響深遠的這間名剎開始談起。
 
艋舺龍山寺(宋彥陞拍攝).JPG
香客雲集的艋舺龍山寺,是我國著名宗教勝地之一。(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說到這裡,大家是否知道「艋舺」這個地名從何而來,後來又為什麼改名「萬華」呢?
 
 
艋舺如何變萬華
 
若是觀察臺北市地圖,我們會發現萬華的西邊與淡水河相鄰。回顧清朝中葉,漢人移民乘船沿著淡水河上溯,進而來到今日的環河南路與貴陽街交界處開拓定居。當時,住在上游的原住民經常划著獨木舟,來這裡和漢人以物易物。
 
看到原住民的獨木舟與自己慣用的戎克船迥然不同,充滿好奇的漢人便向原住民詢問,得知這種造型奇特的船隻稱為「Banka」。其後,漢人便以臺語發音相近的「艋舺」命名這塊土地。
 

ツオウ族水社化藩の獨木舟(臺灣の蕃族研究).png

造型簡單的獨木舟,曾是原住民橫渡溪流的主要交通工具。
(圖片來源:『臺灣の蕃族研究』)
 
到了日本統治時期,可能是因為「艋舺」一詞並非日本的常用漢字,日本人遂將地名改為日語發音相近的「萬華」,希望此地可以「萬年繁華」。而這個帶有吉利寓意的名稱,就這樣持續沿用至今。
 
簡單介紹了萬華的地名變遷,現在我們知道坐落當地的龍山寺,為何叫做艋舺龍山寺了──因為它是建於 1738 年(清乾隆 3 年)的古老廟宇,至今已有將近三百年的悠久歷史。
 
 
龍山寺建廟傳說
 
假如各位去過龍山寺,您或許知道這間華麗寺院的主神,是名列「西方三聖」(註 2)之一的觀世音菩薩。關於艋舺為何會建立信奉觀音菩薩的龍山寺,這就和當地的開發歷史脫離不了關係!
 
18世紀初,當漢人踏上艋舺這塊土地時,該地並不像現在這麼繁華熱鬧,而是一個布滿水池沼澤、充斥蚊蟲疾病的瘴癘之地。
 
某日,一位福建泉州商人路過艋舺途中忽然內急。為了不弄髒身上的香火袋,該位商人便將它掛在樹上;誰知他如廁完後,竟然忘了取回香火袋。
 
龍山寺香火袋(艋舺龍山寺官網).jpg
香火袋通常裝著廟宇的符咒或香灰,被認為具有消災解厄的靈力。
(圖片來源:艋舺龍山寺官網)
 
沒過多久,住在附近的泉州三邑(註 3)移民,發現該處樹林每到晚上就會神祕發光。接著,幾個鄉民鼓起勇氣一探究竟,意外發現光源來自樹上的香火袋,袋上還繡著「龍山寺」字樣。
 
此時,來自晉江縣的民眾認為這是老家安海龍山寺的觀音菩薩顯靈,眾人遂決議向該寺請求分靈,準備在艋舺就地建廟。
 
至於要在哪裡營建廟宇,三邑人為了慎重其事,特別請地理師勘查風水,最後找到聚落南側的土地位於「美人穴」,適合在此興建寺廟。為了強化避邪致祥的法力,鄉民還在廟前開鑿一個大水池,形成所謂的「美人照鏡」地貌。
 
龍山寺池.png
龍山寺池非但具有防火功能,還蘊含著聚氣納福的風水效果。
(圖片來源:《臺北大稻埕艋舺平面圖》)
 
1740 年,完工落成的龍山寺不但迅速成為三邑人的信仰中心,還是郊商(商業公會)和民眾決議要事的集會場所。舉例來說,三邑人在 1853 年發動大械鬥「頂下郊拚」時,便以龍山寺作為該次行動的指揮中心。
 
到了十九世紀末的中法戰爭,艋舺仕紳耳聞法軍猛烈攻打淡水和基隆,連忙聚集於龍山寺商討對策,進而決定組織民兵協助清軍作戰。在呈交清廷重臣劉銘傳的文書裡,他們還蓋上龍山寺的印章,表示此為眾人公意。
 
其後,清兵成功擊退進犯的法軍,而光緒皇帝為了感謝艋舺居民的貢獻,遂頒給龍山寺題有「慈暉遠蔭」四字的匾額,以此紀念這起官民合作退敵的佳話。
 
「慈暉遠蔭」匾額(宋彥陞拍攝).JPG
掛在龍山寺正殿的「慈暉遠蔭」匾額。(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蛻變「臺灣第一寶剎」
 
為了不讓龍山寺在光陰的刻鏤下逐漸傾頹破敗,艋舺仕紳曾數次捐款協助廟宇的整修工作。工程規模最浩大的一次,發生於日治中期的 1920 年代。
 
當時,龍山寺的住持福智法師有感於寺廟面臨白蟻肆虐、年久失修等問題,毅然帶頭捐出自己數十年作佛事累積的積蓄 8 千日圓(註 4),以此號召在地鄉紳踴躍捐錢修廟。
 
眼見如此,富甲一方的大商人辜顯榮立時拿出4萬日圓,而時任艋舺區長(當時尚未改名萬華)吳昌才則慨然捐獻 3 千日圓。接著,兩人向臺北各地積極募捐,最後共籌得合計 48 萬日圓的款項與建材,實可一窺龍山寺強大的號召力與凝聚力!
 
募到如此龐大的經費和物資後,寺方在辜顯榮的大力推薦下,特地從福建泉州禮聘溪底派名匠王益順為首的數十位匠師,全盤負責這次的改建工作。
 
王益順.jpg
泉州大木匠師王益順對於當時的臺灣建築影響深遠。
(圖片來源:臺北大龍峒 孔廟走透透)
 
在王益順的操刀擘畫下,龍山寺採用了幾個當時的臺灣廟宇不常見的建築設計。例如,臺灣多數寺院因為空間有限,習慣將鐘和鼓置於正殿,而王益順則將福建沿海寺廟的流行樣式引進臺灣,為龍山寺另外興建鐘樓鼓樓,使得廟宇的格局更加華麗氣派。
 
其次,這次的重建工事讓「藻井」這種裝飾手法得以在臺灣廟宇發揚光大。所謂的藻井,是在建築物的天花板位置設計一個向上內凹的空間,並施作彩繪圖案或是精美雕刻。由於這項技法相當費工複雜,大多用於名剎或是宮殿等建築。
 
值得一提的是,王益順在龍山寺的前殿和正殿不但分別設置「八角藻井」與「螺旋藻井」,兩者的斗拱技法更是極盡華美壯觀,充分突顯該空間的重要性與神聖性。
 
龍山寺中殿藻井(艋舺龍山寺官網).jpg
位於艋舺龍山寺正殿的螺旋藻井,具有象徵生死輪迴的宗教含義。
(圖片來源:艋舺龍山寺官網)
 
除了引進鐘鼓樓、藻井等設計概念外,此次工程最關鍵的部分,在於龍山寺的建築被改成「回」字形格局。這種建築布局讓中央的正殿特別高聳矗立,再以其它殿堂和廂房宛如眾星拱月般予以環繞,以此突顯正殿的尊貴地位。
 
一般而言,「回」字形布局大多用於宮殿建築,使得這類空間格局亦被稱為「宮殿式建築」
 
1924 年,為期數年的改建工程總算告一段落,而新完工的龍山寺不僅規模氣派恢宏,全寺的彩繪、石雕、剪黏、泥塑無一不是藝術精品,使得該寺成為國內外遊客爭相造訪的觀光勝地,甚至獲得「臺灣第一寶剎」美名。
 
日治時期的臺北龍山寺(維基百科).jpg

改建後的龍山寺正殿,中央可見光緒帝御賜的「慈暉遠蔭」匾額。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註 1:截至 2021 年 6 月 17 日,萬華區的累積確診人數為 1610 人,而累積確診人數第二多的新北市板橋區則是 1225 人。

註2: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合稱。

註3:指晉江惠安南安三縣。

註4:作為對比,當時臺灣總督年薪為 7 千 5 百日圓。

 

 

參考資料
 
1. 艋舺龍山寺官網,最後瀏覽時間:2021 年 6 月 20 日。 
2. Facebook粉絲專頁「我的新北市」,最後瀏覽時間:2021 年 6 月 20 日。
3. 蘇晏男,〈北市12區確診數公布   萬華只有+6例〉,ETtoday新聞雲,2021 年 6 月 17 日,最後瀏覽時間:2021 年 6 月 20 日。
4. 楊育睿,〈山門之外:艋舺公園與城市空間的變遷〉,《艋舺龍山寺季刊》第 27 期,2015 年 1 月。
5. 劉昭民、劉有台,〈臺灣原住民早期之交通工具和技術〉,《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第 19 期,2014 年 12 月。
6. 徐逸鴻,《圖說艋舺龍山寺》,臺北:貓頭鷹出版,2010。
7. 李乾朗,《艋舺龍山寺調查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1992。
8. 莊展鵬,《臺北歷史散步:艋舺‧大稻埕》,臺北:遠流,1991。
9. 劉克明,『臺灣今古談』,臺北:新高堂書店,1930。
10. 〈龍山寺義捐者〉,《臺灣日日新報》06版,1923 年 6 月 30 日。
11. 河野道忠,『臺灣總督府職員錄』,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20。
 
 
 
 
arrow
arrow

    時空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