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古人的職場求生術隱藏在槍林彈雨中的升遷之路 (上)

下克上

這起因為王韶的拓邊計畫所引起的政策攻防戰,最後居然是以李師中的去職結束了這個回合。換句話說,宋神宗為了表達對於王韶的支持,選擇撤換身為主管的李師中,改以秦鳳路的副統帥竇舜卿接任主官。然而,事情並未到此告一段落。新任主官竇舜卿在就職之後不久,便立刻上奏批評王韶招撫蕃部舉措不當,導致蕃部率眾入侵邊界。
 
為了再次表示對於王韶的認同,在王安石的提議下,神宗又撤換了竇舜卿,改以王安石的政治盟友韓絳(1012-1088)之弟韓縝(1019-1097)擔任王韶的直屬長官。
 
有鑒於數任主官都因為與王韶發生衝突而去職,韓縝到任後積極與王韶合作,兩人一時相安無事。然而,個性粗暴的韓縝卻因為責罰部屬過重,因而遭到朝廷解職。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新上任的秦鳳路帥臣郭逵(1022-1088)也不支持王韶的拓邊計畫。為了替王韶爭取活動空間,王安石建議神宗在秦鳳路的帥府(秦鳳路經略安撫司)之下,另外成立一個專責主持拓邊計畫的營運處「洮河安撫司」
 
如同〈「白紙黑字」的陷阱〉一文所提及的,為了決定營運處長(洮河安撫使)的人選,神宗與宰執大臣們還因此召開內閣會議,最後在王安石的全力護航之下,決定由王韶接下這個職位。
 

比起任事之初只是個小小的祕書官,王韶現在已經是個手下有錢、有兵、有糧的中級主管。即便如此,洮河安撫司關於調動軍隊、糧草的相關業務,仍然受到秦鳳路統帥的監督。是故,王韶內得對抗直屬長官郭逵的阻礙,外得應付國防部官員的抵制。

 

2012926171748.jpg

即便王韶已經從祕書官晉升為中級官員,卻仍然受到直屬長官的管轄與約束,無法全力實行拓邊計畫。(圖片來源

為此,王安石曾當面向宋神宗抱怨王韶所面臨的窘境:「現在王韶只能用二、三成的心力經營邊事,其餘的精神都花在防範政敵的陷害與阻撓。如此,您怎麼能期待王韶的計畫能有重大的成果呢?」[9]

王安石這番話,確實精確地描述了王韶所身處的職場困境。不過,端賴於王安石的大力支持,王韶在面對主官們的反對意見時,也未必總是位於一味挨打的劣勢地位

據說,秦鳳路統帥郭逵認為若是實施王韶的拓邊計畫,將會挑起與吐蕃諸部之間的戰爭。是故,郭逵便藉口王韶辦事違法,下令拘捕其部屬。王韶讀了郭逵批示的逮捕令之後勃然大怒,就當著使者的面將公文摔在地上。過了一會,王韶又將逮捕令撿起,轉身進入內室。

不久,王韶步回前廳,當著來使的面撕毀命令。郭逵獲報之後便立即上奏宋神宗,譴責王韶毀損主官命令之罪。想不到當宋神宗詢問事情本末的時候,王韶竟然宛如變魔術一般將完好如初的逮捕令上繳朝廷。受到王韶的巧計欺瞞,神宗自以為受到郭逵的愚弄,從此不再相信郭逵對王韶的批評,而王韶得以甩開郭逵的掣肘,全心投入自己的拓邊事業。[10]

以上的故事,實可說是鄉土劇或是宮廷戲腳本的極佳素材。不過,若是仔細比對傳世文獻,這則故事的真實性其實有待商榷。舉例來說,按照這則故事的記載,郭逵擔任秦鳳路統帥的時間點似乎在王韶被派往當地任官之前;然而,王韶早在熙寧元年(1068)年底就已經擔任秦鳳路的祕書官,反倒是郭逵在兩年之後才接任秦鳳路統帥一職。

再者,與其說神宗是受了王韶的欺騙,因此不再相信郭逵,倒不如說神宗是為了表達對於王安石的完全信任,因而連帶地支持王安石的政治盟友王韶

事實上,宋神宗對於王安石是王韶的盟友一事早就知之甚詳。因此,神宗不僅曾多次明示王安石可以用私人信件與王韶聯絡;甚至,當王安石於熙寧七年(1074)迫於輿論的壓力主動辭去行政院長(宰相)一職的時候,神宗還特地指示安石:「王韶聽說你自請離職,因此感到非常不安;又有奸險小人趁機散佈朝廷要另外派人取代王韶的謠言,使得他根本沒辦法專心工作。我已經下詔跟他解釋,你再幫我寫封信好好安撫他」。[11]

 

phpCcnkog.jpg

為了安撫王韶,宋神宗指示王安石可以用私人信件與王韶聯絡。圖片來源

大家要知道古代的皇帝非常擔心大臣之間彼此拉幫結派,所以宋神宗允許王安石可以用私人信件與王韶聯絡,象徵著他對王安石可說是極其信任。另一方面,這也代表宋神宗認為王安石與王韶的關係比起自己與王韶之間更為友好親近,因此透過王安石傳達訊息更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即便王韶與郭逵的鬥智故事令人存疑,它還是點出了幾個事實:第一,郭逵確實在積極杯葛王韶的拓邊計畫。第二,如同前幾任秦鳳帥臣,在王安石的幫助下,王韶得以再次逼走不合作的郭逵(他是第三個因為王韶不和而被調走的秦鳳路主帥),改由呂公弼(1007-1073)接任統帥職務。

fired3.jpg

透過政治盟友王安石的幫助,王韶得以接連趕走直屬主管,逐漸實現自己的事業野心。(圖片來源

如同前任幾位同僚,呂公弼並不認同王韶以部屬身分架空統帥權限的行為。不過,他只有消極抵制王韶,兩人並未發生激烈衝突。至此,王韶終於可以集中精神,全心投入計畫已久的拓邊事業。

 

金戈鐵馬逐功名

有賴於政治盟友王安石的堅定支持,王韶一面與直屬長官鬥智鬥力,一面則是專心落實鎮撫蕃部貿易賺錢募民開墾的三合一拓邊計畫。擔任營運處長四個月之後,王韶就回報朝廷他已拉攏蕃部的有力首領俞龍珂、旺奇巴等人,取得初步的拓邊成果。

熙寧五年(1072)夏天,王韶又寫信給盟友王安石,宣稱他已經「開拓土地一千兩百里,招納三十餘萬人」。[12] 不過,王韶並不以這一點成就為滿足。對於渴望功成名就的王韶來說,他要的是一場能夠揚名天下、建功立業的重大勝利

同年閏七月,王韶透過王安石向神宗報備,他即將討伐困擾宋廷已久的吐蕃大首領木征一族。事實上,早在通報的一個月之前,王韶就已經開始討伐不服從的吐蕃各部。交戰當時,吐蕃軍憑恃著險要的地形擺開軍勢,而王韶為了逼迫對手迅速決戰,故意率軍進入險地緊靠敵軍布陣。

由於吐蕃軍占有地利之便,交戰之初宋軍便遭到吐蕃軍的壓制。為了鼓舞士氣,王韶除了下令要斬殺退卻者之外,更親自披甲持劍率軍反擊。受到王韶身先士卒的激勵,宋軍一時士氣大振,最後順利擊破吐蕃軍隊,而王韶也老實不客氣地乘勝追擊,一口氣攻下了蕃部的重要都市武勝軍[13]

 

Officer (armed forces).jpg

在王韶的身先士卒之下,宋軍不只擊敗吐蕃軍隊,更攻下軍事要地武勝軍。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聽聞王韶取得了如此重要的戰果,神宗登時龍心大悅,希望乘勢「收復」所有被吐蕃諸部佔領的「漢唐舊土」。同年十月,宋廷將武勝軍改名為熙州,更正式宣布成立一個新的路級行政區「熙河路」,並以王韶擔任熙河路的戰區統帥。從擔任戰區統帥的祕書官到晉升為戰區統帥,王韶只用了短短不到四年時間,實可說是搭上了升官的特急列車。

然而,成為熙河路戰區統帥的王韶此時可說是個「光桿司令」,原因在於熙河路名義上雖然統轄熙州、河州、洮州、岷州、通遠軍這些行政單位,河、洮、岷三州卻還是吐蕃各族的領土。「想要當個名實相符的統帥嗎?那就把這些土地拿下來吧!」神宗一面以此激勵王韶,同時也向吐蕃各族與國內的反對派表明「收復」這些土地已經是宋廷的既定政策,最好早點放棄無謂的抵抗與杯葛

熙寧六年(1073)春,王韶進兵討伐不服從的蕃部,順利攻下另一座重要據點河州城。同年秋天,王韶再次發動了征討蕃部的戰役。在歷時了五十多天與翻越了無數的崇山峻嶺之後,王韶接連攻占了蕃部重鎮宕州、岷州、疊州、洮州等都市,將宋廷的前線向西推進千里有餘,堪稱是宋代自太祖(927-976,960-976在位)建國以來最為成功的軍事勝利之一。

 

Si He Lu.png

此圖是筆者根據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宋金時期》的政和元年(1111年)熙河路地圖改繪而成。以雙圈標記的城市為各路首府,單圈標記的城市為宋廷原本的前線基地,藍色實心圓點標記的城市(含熙州)則是王韶替宋廷攻占或是建設的新領土。

 

為此,王安石等宰輔大臣接連上表恭賀宋神宗締造了這個重要的里程碑。為了表彰王安石在這段期間對於拓邊計畫的大力支持,宋神宗也特別在眾多臣僚面前解下自己的玉帶送給安石,並當眾稱讚他:「如果不是你再三堅定我用兵的決心,今天我們不會達成如此偉大的成就!」[14]

 

宋神宗

宋代的皇帝繪像經常可見腹部之上圍著一條衣帶,可見這條衣帶似乎是服飾的固定配件。神宗將自己的貼身玉帶送給王安石,實有將他視為心腹之意。

 

至於在前線浴血奮戰、取得赫赫戰功的靈魂人物王韶,也在王安石的建議與爭取下一路加官進爵。就在攻克河州之後,王韶立即獲得升官的獎勵,從七品官的右正言月薪 20 貫,1 貫即為 1,000 文錢)升為六品官的禮部郎中月薪 35 貫

其後,王韶又因為攻占宕、岷、洮等州的功績,再次晉升為四品官的左諫議大夫月薪 40 貫。比起王韶最初擔任祕書官的官品(著作佐郎)、薪水月薪 17 貫,差距可說是極為明顯。不過,王韶此時尚未到達他的事業頂點。在成為真正的「人生勝利組」之前,王韶還必須克服最後一道嚴峻的考驗。

 

黎明之前最黑暗

即便王韶的官職隨著功勞節節晉升,朝廷內外對他的批評、阻撓卻從來沒有少過。熙寧五年夏天,王韶才剛率軍攻下武勝軍,國防副部長吳充(1021-1080)卻批評這場軍事行動花費太大,建議神宗只須確保木征服從宋廷的領導即可,不用將蕃部的土地直接收入版圖。不用說,這個建議當然是馬上被渴望開疆拓土的宋神宗給打槍拒絕。
 
一年之後,已升任國防副部長、昔日曾幫助王韶的蔡挺也向神宗批評王韶指揮的戰事殺人太多,甚至隱然有支持王韶的僚屬景思立(?-1074)如法炮製,以營運處長(洮西安撫使)一職架空王韶權力的嫌疑
 
蔡挺之所以會開始跟王韶劃清界線,一方面或許是因為朝廷內外對於王韶的批判實在太過猛烈,如果跟王韶站在同一陣線,很可能會像王安石那樣成為眾矢之的;另一方面,蔡挺的兒子蔡朦此時正好在西北前線任官,卻在寫給蔡挺的家書裡抨擊王韶修築城池、進討蕃部等舉動多有失誤。權衡之下,蔡挺最後決定打安全牌,與多數人一同站在王韶的對立面。
 
420_526c970fc6ceede255f3c1a585267ab2.jpg
想切割的時候,用次元刀就對了!(圖片來源
 
得知昔日的恩人現在居然反對自己的拓邊計畫,想必王韶的內心應該是相當失望吧。更令人感到諷刺的是,蔡挺自己就是憑藉軍功才得以擔任國防副部長之位,現在居然有臉宣稱打仗會殺傷人命。面對來自國防部的壓力,王安石曾忍不住地再次對神宗發出抱怨:「王韶並不害怕在前線為國家衝鋒陷陣,只擔心政敵在背後扯他後腿。」[15]
 
也正因為如此,後來才有神宗當眾賞賜王安石玉帶、象徵全力支持王韶的政治演出。然而,批評王韶的聲浪並未因此而消失。王韶為了自力救濟,也不得不開始思考該如何強化總裁(宋神宗)執行長(王安石、蔡挺等宰執)們對於自己的信任
 
熙寧七年春天,王韶為了締造更大的戰功,開始規劃建立對夏國用兵的橋頭堡。由於夏國並不像吐蕃諸部內部分裂,戰力又十分精強,可想而知對付夏國的危險性將會更高,也更容易引起排山倒海的反對聲浪。
 
為了安撫神宗的疑慮,也為了平息執政大臣們的猛烈抨擊,王韶便請求神宗派遣宦官,或是指派王安石、蔡挺等高官的親屬到他的統帥部任職,形同以皇帝或是執政大臣的親信擔任監軍
 
王韶並不是不知道若是朝廷真的指派監軍來到統帥部,將會對自己造成嚴重的妨礙。然而,比起自己的職權受限,王韶選擇將獲得神宗與有力大臣的完全信任視為最優先的確保事項。再者,如果神宗真的派遣宦官或是宰執子弟前來任職,這也意謂著王韶與神宗、宰執們建立起吳越同舟、禍福與共的特殊連結。是故,這個提議對於王韶來說也不是全無好處。
 
即便這個計畫最後被王安石加以否決,神宗卻仍然派遣信任的宦官到前線參與軍政,實則清楚體現了邊區主帥統兵在外,經常得面臨「獲得主管信任」與「維護自身權限」難以兩全的職場困境
 

Li Lianying.jpg

宋代的宦官雖然不像漢、唐、明三代那樣為禍甚巨,卻經常被皇帝派往前線收集情報,甚至可以率領軍隊作戰,著實擁有不容忽視的龐大權勢。

 
就在此時,涉嫌架空王韶職權的景思立沉不住氣,中了敵對蕃部的埋伏,戰死於最前線的踏白城。更糟的是,敵軍還乘勝圍攻宋廷新拿下的河州城。有鑒於此,反對拓邊的國防副部長吳充便見縫插針,再度建議神宗放棄王韶所攻占的岷州。景思立的挫敗,也使得神宗的拓邊態度開始有些搖擺不定。
 
為了挽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事業,王韶不顧神宗要求不得輕易反擊的命令,火速回師進討敵軍。激戰數陣之後,王韶居然反敗為勝,順利迫使困擾宋廷許久的吐蕃有力首領木征(?-1077,後改名趙思忠)率眾投降。
 
捷報傳回首都之後,愁眉不展的神宗立時轉憂為喜。為了獎勵王韶建立此大功,神宗先將王韶升為三品官的禮部侍郎月薪 55 貫;不久之後又破格拔擢王韶擔任國防副部長(二品官,月薪 200 貫
 
至此,王韶不僅以 45 歲之齡出任神宗朝最年輕的國防副部長[16] 從他開始做官到爬到人生最高峰只用了 17 年的時間。若是只算他從擔任前線祕書官到升為國防副部長的時間,更是只花了短短 6 年,實可說是「富貴險中求」的最佳代言人。
 
歷史,原來我們這麼近
 

即便宋代距離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有些人性卻從來沒有發生改變。我們以為古人與我們之間毫無關係,卻沒發現原來我們的思考模式仍然如此接近。

如同今日,通過國家考試成為公務員,仍然是宋代讀書人的求職熱門選項。不過,由於當時的官僚體系已經逐漸趨於飽和,就算你是通過科舉窄門的優秀人才,依然得按照年功序列依次晉升。否則,就是你能因應時勢選擇一條較少競爭者邁上的航道,設法突顯自己的獨特價值,以此獲得伯樂的賞識

 

traffic jam.jpg

在看似「塞車」的職場道路上,你是否能夠找到自己的獨特價值,並且設法脫穎而出?(圖片來源:Flickr)

 

本文主人公王韶看準了在歷經宋夏戰爭之後,宋廷將迫切需要擅長國防議題的人才,便在任官陝西期間積極留心對抗夏國的國防策略。也是上天眷顧王韶,他遇到了賞識自己意見的總裁(宋神宗)與有力的政治盟友(王安石)。此後,王韶得以大展鴻圖,僅花費短短的 6 年時間,就憑藉著沙場上的戰功,從小小的祕書官一路直升到國防部的副部長。

俗話說:「福兮禍所伏。」平步青雲,有時未必如多數人所想像的一定是件好事。擔任國防副部長之後,王韶今後的戰場不再是槍林彈雨的對敵前線,而是爾虞我詐的議事會場。從此,王韶要面對的不再是掄槍舞劍的勇猛敵人,而是精通「辦公室政治」的狡猾同僚

在下一篇文章,筆者將向各位介紹這兩種職場之間的轉換之難,以及若是在工作時不懂「人和」的重要性,將會面臨多麼嚴重的窘迫處境。

 

Cabinet Room.jpg

前線與廟堂實為不同類型的兩種戰場。若想在後者待得舒適,比起軍事才能,或許精通所謂的「辦公室政治」更為重要。

 

──

註釋

[9]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點校本),卷233,熙寧五年五月乙巳,頁5665。

[10] [宋]丁傳靖輯,《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點校本),卷11,頁540-541。

[1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52,熙寧七年四月,頁6170。

[1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33,熙寧五年五月,頁5654。

[1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37,熙寧五年八月,頁5764。

[14]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47,熙寧六年十月辛巳,頁6022-6023。

[1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241,熙寧五年十二月,頁5886。

[16] 宋神宗朝擔任國防副部長的平均年齡大約是 56 歲,見宋彥陞,《以儒為帥:北宋統兵文臣傳統的建立(1004-1085)》(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4),頁111-112。

 

──

本文改寫自筆者的臉書專頁「時空偵探的歷史行腳」,同時刊登於「關鍵評論網」

 

arrow
arrow

    時空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