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經常造訪台北市的西門町商圈,或許曾經發現捷運西門站的四號出口不僅有著城牆樣式的特殊塗裝,旁邊更有一座城門造型的裝置藝術。
 
這件名為「西門印象」的藝術品,是台北市政府為了在 2014 年慶祝台北建城 130 周年,便以裝置藝術的方式「重建」消失已久的台北城西門。不過,大家是否知道西門為什麼會成為台北城唯一遭到拆毀的清代城門呢?且讓筆者為各位朋友娓娓道來。
 

Ximen1.JPG

位於捷運西門站旁的「西門印象」。
 
如同先前在〈被視為台北城門戶的承恩門,為什麼會兩度險遭政府拆毀?〉一文所提及的,竣工於 1884 年的台北城是個擁有五座城門的方形城池。與通往大稻埕的北門(承恩門)相對,西門則是城內連接艋舺北部的重要門戶。
 
由於艋舺曾是台北地區最為繁榮的商業聚落,當地仕紳在修築台北城時亦捐獻了大量鉅款,清廷官員便將西門取名為「寶成門」,希望艋舺地區能夠繼續維持「寶物成就」的熱鬧盛況。
 
值得注意的是,西門不僅是座能夠抵禦火砲攻擊的碉堡式城門,更與台北城規模最大的南門(麗正門)一樣都是擁有兩層屋檐的「歇山重檐式」建築,外型可謂極其壯觀華麗,充分凸顯出艋舺在台北開發史上所擁有的特殊地位。
 
Ximen2.jpg
台北城西門舊照。(圖片來源:維基共享)
 
1895 年,清廷在甲午戰爭作戰失利,被迫將台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政府,頓時使得才剛竣工十年的台北城必須面對前途茫茫的未知命運。
 
有鑑於台北城內的主要幹道大多與各個城門相連,形成許多不利於交通發展的 T 字路口,由總督府成立、負責推動都市計畫的台北市區計畫委員會為了解決城內交通日益繁忙的棘手問題,便提出了開闢新道路與新城門的都市更新構想。
 
按照委員會的規劃,除了原有的五座城門之外,台北城將另外開通九座城門,使得每一面城壁都有三到四個出入口。此外,日本官員為了將原有的鐵道路線從通往大橋頭改為經由北門通往艋舺方向,便打算讓鐵路貫穿台北城的北城牆與西城牆,以此減少路線繞過城牆所增加的鋪設費用。
 
Ximen3.png
1897 年,台北城內的主要路網構成許多不利於交通發展的T字路口。另外,當時的鐵路並未行經艋舺,而是向北通過大橋頭再開往桃園方向。(圖片來源: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紅、藍字部分為筆者加註。)
 

Ximen4.jpg

1900 年,台北市區計畫委員會為了解決城內的交通問題,提出開通新道路與新城門,並讓鐵道路線貫穿台北城壁的都更構想。(圖片來源:中央研究院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左下紅字部分為筆者加註。)
 
然而,既然台北城的城牆可以因為鐵路穿過而拆毀部分區段,是否有必要保留剩餘的城牆便成為時人關注的話題之一。1900 年,由在台日本人所主持的報業開始提倡「台北城壁破壞說」,宣稱台北城的城垣會限制都市發展,因而主張予以拆除。
 
受此思維影響,官方的台北都市計畫也從原來的增加城門轉變為全面拆除城門與城垣。至於最靠近總督府的西門則是首當其衝,成為第一座遭到拆毀的台北城門。
 
令人意外地,總督府拆除西門的舉動,竟然引起艋舺紳民的強烈反彈!對於這些仕紳來說,西門不只是艋舺地區進出台北城的大門,更是凝聚居民向心力的地標之一,自然無法坐視城門就這樣平白無故地遭到政府拆毀。
 
面對民眾的不滿情緒,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決定從善如流,宣布保留台北城剩餘的四座城門,並在遭到拆除的西門舊址上另外興建一座西洋風情的橢圓公園
 
後藤新平離任之後,新任的民政長官祝辰巳僅在位兩年便因病去世。繼任的大島久滿次以紀念前任者的功績為由,委託雕刻家藤田文藏製作祝辰巳的銅像。1911 年 11 月 13 日,祝辰巳銅像在橢圓公園正式揭幕,成為當時矗立於台灣街頭的日人銅像之一。
 

Ximen5.jpg

建於西門原址的橢圓公園與祝辰巳銅像。(圖片來源:Taipics.com)
 

Ximen6.png

坐鎮於橢圓公園中央的祝辰巳銅像。(圖片來源:《台灣紹介最新寫真集》)
 
不過,這尊鮮少為台灣人所知的日人銅像並沒有順利保存下來。二戰晚期,由於日本政府已經打到民窮財盡的慘況,在極度缺乏金屬、燃油等戰略物資的情形下,官方便發布了「金屬類回收令」,要求官民捐出金屬製品好讓政府能夠繼續製造槍砲彈藥。
 
在這樣子的時代氛圍下,祝辰巳銅像很可能與當時許多銅像一樣「應召出征」,成為戰爭之下的另一種犧牲者。
 
Ximen7.png
為了響應「金屬類回收令」,楠木正成、二宮尊德和乃木希典等人的銅像也必須「應召出征」,而祝辰巳銅像很可能便因為同樣的理由消失於熔爐之中。(圖片來源:《台灣日日新報》)
 
1945 年 10 月,中華民國以戰勝國之姿正式接收台灣治權,而原本的橢圓公園也受到國民政府的美學洗禮,改建成為「西門圓環」。至於失去銅像的基座部分,則是移到台北中山堂的廣場一隅,繼續為新政權的銅像服務。
 
到了 1980 年代,隨著民眾駕駛汽車的比例逐年增加,同時擁有商圈、圓環與鐵路平交道的中華路便成為容易塞車的尷尬路段。為了改善嚴重的交通堵塞問題,政府不只接連推動鐵路地下化與板南線捷運工程,更將成為交通障礙物的西門圓環動工拆除,開闢為寬闊的十字路口和充滿綠意的林蔭大道。
 

Ximen8.png

西門圓環一景。(圖片來源:Taipics.com)
 
至此,今天的捷運西門站周邊不只看不到台北城西門,看不到橢圓公園與祝辰巳銅像,就連國民政府動工「整形」的西門圓環也看不到了。唯二剩下的,是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在寶慶路與衡陽路交會處設立的「寶成門舊址」碑,以及台北市政府為了慶祝台北建城 130 周年所打造的裝置藝術「西門印象」。
 
不過,在熙來攘往的西門町街頭,又有多少人還記得這裡在百年之前,曾經矗立著一座高聳堅固的台北城西門呢?
 
 
延伸閱讀
 

【時空偵探的台北學】被視為台北城門戶的承恩門,為什麼會兩度險遭政府拆毀?

 
 
參考資料
 

1. 〈台北城壁破壞說〉,《台灣日日新報》,1900 年 4 月 7 日 2 版。

2. 〈本日の銅像除幕式〉,《台灣日日新報》,1911 年 11 月 13 日 1 版。

3. 〈大楠公、二宮尊德像も 決戰へ晴れの應召 けふ學童と盡きぬ別れ〉,《台灣日日新報》,1943 年 9 月 9 日 2 版。

4. 田中一二著,李朝熙譯,《台北市史:昭和六年》,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98。

5. 徐逸鴻,《圖說日治台北城》,台北:貓頭鷹出版,2013。

 
 
只讀文章不過癮?您也可以參加時空偵探的城市導覽
 
──
本文於 106 年 11 月 27 日首發於自由評論網。
 

arrow
arrow

    時空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