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家晚安,我是小編!前天,小編向大家介紹了「剝皮寮」一名的由來;今天,小編則想聊聊這條清代以來的古街道,到底是如何保存至今的小故事!

 

如同小編先前曾提及的,「都市更新」一詞看似進步,卻經常是摧毀歷史建築的冷酷殺手。日治時期的市區改正計畫,不僅使得剝皮寮老街的幹線地位被廣州街所取代,也連帶把剝皮寮街區劃入了老松國小(見圖一)的校地之內!一旦校方希望在這塊校地營建新校舍,剝皮寮極有可能會面臨灰飛煙滅的下場!

 

IMG_5468.JPG

左側為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右側的土色建築即為老松國小

 

這種走鋼索的狀態一直延續到二戰之後。或許因為剝皮寮擁有許多清領、日治時期的老建築,遂被禁止進行增建或改建工程。是故,剝皮寮街區得以大面積地保存下來。

 

到了 1980 年代晚期,政府開始逐步徵收土地,將剝皮寮整建為台北鄉土教育中心與歷史街區,使得此地成為台北市內碩果僅存的古街道之一。

 

那麼,在剝皮寮保存的數十棟老房子當中,有哪些能夠反映艋舺歷史的建築物呢?今天的康定路 163 至 171 號,有一排名為「永興亭」的西式洋樓(見圖二)。清領時期,商人林禮曾以此建築為據點,與中國進行石材、木料等貿易。(所以大家知道為何有人認為剝皮寮是因為剝樹皮而得名了吧!)

 

IMG_5320.JPG

永興亭外觀。

 

林禮去世之後,其子林佛樹並未繼承商行事業,而是在永興亭成立「台灣經濟日報社」,主要報導台北地區的糧食行情。1950 年代,林佛樹因為前往中興大學任教,舉家搬離了剝皮寮。光陰荏苒,今天的永興亭雖有一棟建築全毀,其餘四棟建築在歷經修復之後,成為剝皮寮街區的著名地標。

 

另一處與艋舺歷史息息相關的,是連接剝皮寮老街與鄉土教育中心的中庭廣場(見圖三)。如前所述,盟軍在二戰晚期,曾多次對台北地區發動空襲。有鑑於總督府、龍山寺都曾經遭到轟炸,日本政府便徵用剝皮寮部分民地,在此興建消防蓄水池。

 

IMG_5389.JPG

剝皮寮街區廣場,日治晚期曾是消防蓄水池所在地。

 

戰後,由於蓄水池已經喪失原本的功能,政府便在數年前的剝皮寮整建工程將其填平,另闢為可以舉辦活動的廣場之用。

 

今日的剝皮寮街區,除了部分建築被當作鄉土教育中心使用之外,尚有少數建築被民間團體承租使用。據說,在剝皮寮被規劃為歷史街區之前,此處原本還有住民定居,卻因為政府徵收土地而不得不搬離此地。由此看來,是否有必要人為打造出所謂的「歷史感」,或許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之一。

 

IMG_5382.JPG

是否有必要人為打造出「歷史感」,或許是我們今後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時空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