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家晚安,我是小編!先前,小編向大家介紹了在「頂下郊拚」時砍掉重練的艋舺清水巖;今天,小編則想聊聊位於清水巖南邊、目前台北少數碩果僅存的古街道之一 ── 剝皮寮歷史街區(見圖一)。

 

IMG_5389.JPG

剝皮寮歷史街區的廣場。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以下的疑問:「為什麼當地會取『剝皮寮』這麼有個性的名字?難道是曾經剝過什麼東西的皮嗎?(抖)」

 

關於剝皮寮一名的由來,有人主張因為艋舺曾是淡水河的木材集散地,所以剝皮寮應該是取自剝樹皮的典故;不過,也有人根據《台北市志》,認為剝皮寮剝的其實是獸皮而非樹皮。

 

除了上述兩種說法之外,還有人從語音的角度切入問題。事實上,剝皮寮是二戰之後才出現的名稱。早在日治時期,當地被稱為「北皮藔」;若是回溯至清領時期,當地則叫做「福皮藔」與「福地藔」。

 

是故,該說宣稱日治時期的「北皮藔」(ほくひりょう),其實是「福皮藔」的閩南語發音,而戰後的「剝皮寮」一名,則是來自「北皮藔」的閩南語發音!

 

說了這麼多,究竟哪一種才是正確的說法呢?答案是:目前還需要進一步的考證,所以姑且讓三種說法並行於世(昏倒)

 

那麼,剝皮寮在艋舺的開發過程中,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若是走進剝皮寮歷史街區,裡頭有條狹窄的剝皮寮老街(見圖二)。在清代晚期,這條老街曾是艋舺通往古亭地區的主要道路。是故,剝皮寮老街今天仍留有許多清代的傳統街屋(見圖三)。

 

IMG_4074.JPG

剝皮寮老街。

 

IMG_5370.JPG

老街北側可以看到不少清代的傳統街屋。

 

不過,到了日治時期,由於日本政府認為艋舺地區許多道路過於狹窄歪斜,便大刀闊斧地在當地推動都市計畫。受此計畫影響,艋舺境內不只因為開路而拆毀了許多建築(如艋舺水仙宮),就連剝皮寮的南端,也開闢了一條筆直寬敞的康莊大道(即今天的廣州街)。

 

這條新路一旦開通,便立刻取代剝皮寮老街成為主要幹道。也因此,今日剝皮寮歷史街區靠廣州街的這一側,仍然可以看到許多日治時期留下來的西式洋樓(見圖四)。

 

IMG_5478.JPG

歷史街區南側,則可見到許多西式的牌樓建築。

 

在這片剝皮寮歷史街區之中,還有哪些建築足以反映艋舺經歷過的時代風雲呢?且待時空偵探下回分解!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時空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