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中徹底落敗,因而全面退守台灣。此時,由於台北自清領晚期以來,便是全台灣的政治與經濟中心,自然就成為國府遷台之後的「戰時首都」。

 

即便失去了中國大陸,為了宣示自身才是中華文化的正統,國府除了在台北興建數座華北宮殿式的大型建築(如國父紀念館、圓山大飯店)之外,也開始安置、重建那些跟隨政府播遷來台的學校(如東吳大學、輔仁大學)與機構(如中央研究院)。

 

與此同時,總統蔣中正(1887-1975)認為「城中」地區雖然設置了許多官方辦公廳舍,文化教育機構卻相對貧乏,便指派教育部長張其昀(1901-1985,見圖一),在此區域規劃、營建數座文教機構。

 

張其昀.jpg

張其昀曾任我國教育部長,亦是中國文化大學的創辦人。

Photo Credit: 教育部官網)

 

由於總督府曾數次在台北推動都市計畫,此時的台北,只剩下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及台北植物園還有寬廣的綠地可供開發。幾經考慮,政府選定幅員較大的植物園一帶,作為新文教建築群的預定用地(即後來的「南海學園」)。

 

1955年底,在張其昀的指示下,原本屬於植物園的物產陳列所(見圖二),遂成為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以下簡稱「歷史美術館」)的新館區,並於翌年春天正式開放民眾參觀。

 

1916年勸業共進會植物園場址.jpg

物產陳列所為台北植物園的所屬建築之一,1916年曾作為「臺灣勸業共進會」的活動會場之一。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歷史美術館開館之後不久,馬上就面臨了一個尷尬的問題:由於館方成立倉促,不少預定撥交的文物此時尚未到館;加以館方經費有限,實則無力添購新館藏。為了不使美術館以空蕩的姿態見人,館方便以文物的模型或複製品,充當館藏展出。

 

不料,這種「充數」的行為,反而引起參觀民眾的不滿,甚至有遊客以「真空館」一詞,嘲諷館方徒有展示空間,卻沒有多少館藏可看。

 

最後,在教育部的裁示下,原本由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所保管的河南博物館38箱館藏,及日本於二戰之後歸還的51箱文物,全部移交給歷史美術館供作展示之用,才得以順利洗刷「真空館」的污名。

 

1957年,總統蔣中正親自到歷史美術館視察,並將館名改為「國立歷史博物館」,形同使失陷於北京的同名機構在台復館。

 

翌年,為了新增畫廊與陳列室,館方開始對原有的兩層木造建築加以改建。1970年代,以華北式風格興建而成的史博館新館(見圖三),總算正式宣布竣工。

 

國立歷史博物館2.jpg

今日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外觀。

(Photo Credit: 小編)

 

今天,史博館不只是國內少數以典藏中國文物為主的博物館,館方更經常與國內外的知名博物館合作推出特展。例如,小編曾於前年暑假,去史博館看了「德古拉傳奇─吸血鬼歷史與藝術特展」(見圖四,不過展品有點虛XD)。至於館方引以為傲的中國展品與文創商品,小編目前還沒親眼見識過。下次,等小編有機會實地場勘之後,再回來跟大家報告心得!

 

德古拉傳奇─吸血鬼歷史與藝術特展.jpg

「德古拉傳奇─吸血鬼歷史與藝術特展」少數允許拍照的區域。

(Photo Credit: 小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時空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