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家晚安,我是今年已經讀完99本書的小編!是說,小編每年都讀了不少書,年底是否該來個特別企畫「2016年‧小編推薦的10本好書」呢?由於目前距離年底還有一段時間,且讓小編繼續研究一下(笑)

 

前幾天,小編向大家介紹了位於南海路上的台北植物園;今天,小編則要介紹一座隱藏於植物園內的古蹟。

 

說來冒昧,大家知道植物園內,至今仍坐落著一棟全台僅存的清代官署嗎?它,就是命運坎坷的「欽差行台」(見圖一)。

 

欽差行臺.JPG

重建於台北植物園的欽差行台外觀。

(Photo Credit: 小編)

 

嚴格說來,欽差行台與其說是官署,更像是款待官員的招待所。1885年(光緒11年),清廷鑑於法國曾在中法戰爭期間進犯台灣,總算認識到台灣的國防重要性,遂宣布要將台灣獨立建省。兩年後,台灣脫離福建省管轄,改制為「福建台灣省」(簡稱「台灣省」),成為與福建省平起平坐的清代行省。

 

台灣建省之後,治理台灣的最高長官,便是簡稱為「台灣巡撫」的福建台灣巡撫。台灣巡撫以下的第二把手,則是簡稱為「台灣布政使」的福建台灣布政使。

 

對新建省的台灣來說,由於巡撫及布政使都是新設的官職,要在哪裡營建兩者的官廳,又成了不得不處理的當務之急。最後,清廷選定北門內的「城中」地區(今延平南路與武昌街口一帶),作為巡撫衙門的新址;至於布政使司衙門(見圖二),則設置於巡撫衙門的南側(今中山堂一帶)。

 

福建臺灣承宣布政使司衙門.JPG

拍攝於1901年左右的台灣布政使司衙門舊照。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隨著台灣越發受到清廷的重視,中央派遣官員(通稱為「欽差」,即由皇帝指派至外地辦事的非常任官員)來台視察的頻率也隨之提升。1892年(光緒18年),為使來台訪查的欽差有個接受宴請與投宿的官舍,台灣巡撫邵友濂(1840-1901)便於布政使司衙門的西側,動工興建招待所。

 

兩年後,花費了2萬兩銀子的「欽差行台」(見圖三),總算正式宣告竣工。然而,就在欽差行台落成的同一年,清廷便在甲午戰爭敗給日本,更因此割讓台灣、澎湖。

 

欽差行台3.JPG

展示於欽差行台的1930年左右舊照。

(Photo Credit: 小編)

 

由於台灣紳民不願接受日本統治,便擁立台灣巡撫唐景崧(1841-1903,見圖四),成立了「台灣民主國」。而欽差行台,則成為負責購買武器、處理軍務的「籌防局」。

 

唐景崧.jpg

唐景崧像。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為了鎮壓民主國的抵抗,日本政府遂派兵來台武力接收。其後,民主國僅存在不到半年便迅速瓦解,而日本政府則在台成立總督府,成為統治台灣的最高機構。

 

如同清廷,日本設置台灣總督之後,首先要面臨的,就是官舍問題。此時,曾作為民主國總統府的巡撫衙門,已經因為戰亂而被焚毀。是故,日本官員便以較為新穎的欽差行台充作臨時的總督府(見圖五);至於隔壁的布政使司衙門,則成為總督府的陸軍部官廳。

 

東大堂.JPG

展示於欽差行台的1900年左右舊照。

(Photo Credit: 小編)

 

如同小編先前於「西門篇‧總統府」所提及的,伴隨著總督府業務量的擴充,原本作為招待所的欽差行台,其空間已略嫌擁擠。是故,在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1869-1949)等人的規劃下,1919年(大正8年),總督府的新廳舍終於順利竣工。是故,欽差行台便改稱「總督府舊廳舍」,轉而充當學校、聚會所使用。

 

1930年代左右,總督府考量原本充作陸軍部的布政使司衙門,其建築結構已經開始腐朽頹敗,遂決定以此為契機,在布政使司衙門及欽差行台的位址,興建一座可供民眾進行文化活動之用的大型公共建築。

 

是故,兩棟清代官舍除了部分建築拆遷至圓山動物園(今台北市立兒童新樂園)、淨土宗台北別院(今善導寺)及台北植物園三地重建保存之外,其餘部分則遭到拆毀的命運。(可參見小編「西門篇‧台北中山堂」一文)

 

不幸的是,重建於圓山動物園及台北別院的官廳遺跡,日後則因為颱風破壞與人為拆除而消失;而搬遷至植物園的行台遺跡,則改為總督府中央研究所的植物標本陳列室之用。

 

1945年,伴隨著日本的戰敗,欽差行台便連同植物園一併被國民政府的林業試驗所接收。此後,行台一度成為試驗所的員工宿舍及林業陳列館。1985年,政府總算基於欽差行台的重要性,將其登錄為國家二級古蹟,不過,此時卻意外發生了一段烏龍小插曲。

 

事實上,當時的官員並不知道重建於植物園的清代官廳,其實是欽差行台而非布政使司衙門。是故,他們當時便以「台灣布政使司衙門」之名,將實為欽差行台的建物登記為國家古蹟。1998年,政府更在此成立了「布政使司文物館」。

 

幸好,植物園於十年之後,委託中原大學建築系的李瑞宗教授對這座古蹟進行考察,因此斷定園內保存的清代官舍,實為石造的欽差行台,而非土造的布政使司衙門。

 

2013年,台北市文化局在查閱了相關史料之後,認定李教授的判斷無誤。其後,政府便將題有「欽差行台」四字的木匾懸掛於古蹟正門之上(見圖六),算是正式為其正名(見圖七)。

 

欽差行臺2.JPG

欽差行台正面。門上的木匾懸掛於2013年。

(Photo Credit: 小編)

 

IMG_1921.JPG

展示於欽差行台的「正名」告示。

(Photo Credit: 小編)

 

現在的欽差行台,在經過傳統工法的修護與維護之後,已於2010年重新開放。作為全台僅存的清代官廳,欽差行台除了建築布局值得一看之外,修復當時所拆卸的部分木造結構(見圖八),也陳列給民眾參觀。大家下次若有時間到植物園走走,可別錯過這座珍貴的清代官署古蹟喔!

 

IMG_1971.JPG

展示於欽差行台的舊木造結構。

(Photo Credit: 小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時空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