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侏儸紀公園的高壓電網:古人如何防範皇帝擅權?(上)

大家對於王安石1021-1086這個人了解多少呢?一般來說,只要上過高中的歷史課程,應該會知道他曾經擔任宋神宗1048-10851067-1085在位)的宰相,主持推動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史家稱為「熙寧變法」,進而引發新舊黨爭,而其改革最後則以失敗告終(這似乎是中國大多數政治改革的共同魔咒)

事實上,當時黨爭情形之激烈,今日早已習慣藍綠互鬥的我們應該不難想像。熙寧三年1070三月,正當新法剛開始上路之後不久,王安石的政敵就給他貼上「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卹,祖宗之法不足守」(「不怕天變,不擔心批評,不遵守祖宗法度」)的剛愎標籤,3並且猛烈抨擊他的政治改革。

先前,筆者已經跟各位介紹過古代臣僚制衡君權的兩道電網:上天輿論。今天,我們則來談談第三道電網——祖宗,又能對皇帝形成什麼樣的限制呢?

 

王安石像

「三不足」標籤不僅與王安石終身相伴,甚至影響了史家對他的歷史評價,實可說是政治影響修史的受害者之一。

 

第三道電網:不可質疑你的祖宗!

我們先來看看活著的祖宗具有什麼樣的影響力。熙寧變法期間,不只朝中的新、舊黨人衝突甚劇,就連宮中也因為是否該推動新法而發生激烈爭執。某日,神宗陪著皇太后高氏1032-1093,神宗母親)、皇弟岐王1050-1096向太皇太后曹氏1016-1079,仁宗皇后)請安,沒想到太皇太后竟然當場批評新法造成人民不便,不只要求神宗予以廢除,更要他罷黜王安石。而侍立在旁的岐王不僅不幫神宗打圓場,反而還附和太皇太后的意見。

由於神宗之父英宗仁宗養子,所以太皇太后曹氏名義上為神宗祖母;此外,神宗的母親高氏是曹氏的外甥女,因此曹氏名、實皆是神宗的大長輩礙於曹氏輩分甚高,怒氣攻心的神宗不便直接回嗆曹氏,便生氣地對岐王說道:「你是在指責我敗壞了祖宗基業嗎?那麼皇帝就由你來當吧!」岐王原本只是想藉機拆王安石的台,想不到神宗居然說出如此嚴重的氣話,因此委屈地流淚抗議:「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子呢?」

此次談話,便因為彼此意見不和而不歡而散,然而事情並未至此告一段落。在此之後,太皇太后與皇太后又一起向神宗抨擊新法,兩老講到激動處,更是因此痛哭失聲。面對名義祖母與親生母親的聯手施壓,神宗不得不流下了不甘心的男兒淚,答應縮小變法的規模與力道。

雖然神宗隨後便在王安石的勸說下打消了讓步的念頭,4不難看出在面對族中長輩的質疑與批評時,神宗的內心其實承受了難以言喻的沉重壓力

 

宣仁后

宣仁后高氏是宋神宗的母親,政治立場同情司馬光、呂公著等舊黨人士。神宗去世後到哲宗親政前的這段期間,宣仁后曾以太皇太后的身分重用舊黨、廢除新法,史稱「元祐更化」。

 

神宗並非宋代皇帝受制於祖宗的唯一案例。紹興三十二1162,以重用秦檜1091-1155、處死岳飛1103-1142聞名的宋高宗1107-11871127-1162在位)宣布退休,將皇位傳給養子趙眘,是為宋孝宗1127-11941162-1189在位)

在中國的歷史上,以「孝宗」為廟號的皇帝相當少見5那麼,孝宗為什麼可以得到如此稀有的廟號呢?常理來說,當然是因為事親(值得注意的是,此處的「親」是指養父母高宗及其皇后,而非孝宗親生父母)極孝!對於孝宗之孝,史家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繼大統,而能盡宮庭之孝,未有若帝;其間父子怡愉,同享高壽,亦無有及之者。終喪三年,又能却羣臣之請而力行之。宋之廟號,若仁宗之為「仁」, 孝宗之為「孝」,其無愧焉,其無愧焉!6

 

事實上,孝宗不僅不是高宗的親生兒子,甚至還不是太宗939-997976-997在位)一系的子孫(宋代自真宗以後,皆為太宗子孫繼承皇位),而是太祖的七世孫。換句話說,就血緣關係而言,孝宗只是高宗的遠房親戚。然而,孝宗不僅以遠親之姿侍奉高宗夫婦極為孝順,甚至在高宗去世之後,孝宗為了替高宗守喪三年,竟將皇位傳給兒子趙惇(即宋光宗1147-12001189-1194在位),自己退居為太上皇。

各位要知道由於皇帝必須日理萬機,根本不可能為了替父母服喪而長期棄國政於不顧。因此,自漢代以下,皇帝紛紛採用「以日易月」的變通之法。換句話說,原本皇帝必須替父母守喪三年(實為   27 個月),現在只須守喪27天即可脫去喪服,回歸正常生活。是故,孝宗其實根本不需要拒絕臣下主張恢復日常作息的建議,堅持服喪三年,甚至還為此放棄皇帝大位。也正因為如此,史家才會盛讚孝宗毫無愧對其以「孝」為名的廟號。

 

宋太宗

宋太宗趙光義為宋太祖之弟,疑似藉由謀殺太祖而取得帝位(史稱「燭影斧聲」,為宋代的著名懸案)。此後,皇帝之位便長期由太宗子孫繼承,直到高宗將帝位傳給孝宗,天子之位才又回到太祖後代手中。

 

若是只看這段文字,我們會覺得孝宗真是千古難得的一代孝子。不過,閱讀史書不能只是瀏覽表面字句,還必須細細品味文字背後究竟蘊含了哪些沒有明言的真相。孝宗之所以侍奉高宗極孝,其實與他從小的生長環境極有關係。由於高宗的親生兒子早已去世,孝宗在6歲時便被選入宮中,被視為可能的皇位接班人加以培養。

不過,孝宗的接班之路走得極為不順遂,原因則有二點:第一,孝宗並不是唯一的可能接班人,同時被選入宮中的還有與孝宗年紀相仿、卻更為聰慧的宗室趙伯玖1130-1188,後改名趙璩;第二,高宗一直沒有放棄立自己親生骨肉為太子的想法,因此遲遲不肯確定太子人選。是故,孝宗不僅得和實力堅強的對手競爭,還必須端看上天是否願意賜給高宗子嗣。

用一個淺顯易懂的譬喻,這種競爭關係就跟日本大型女子團體 AKB48 的成員努力想在表演時爭取前排的站位很像,很容易帶給當事人極大的精神壓力。大家不妨想像一下如果今天你是還沒被立為繼承人的孝宗,而且在聰明伶俐方面已經落後競爭對手一截,接下來你要採取什麼方法才能反敗為勝?

 

AKB48

 皇位的繼承者們其實就像大型偶像團體的成員,必須無所不用其極地希望獲得粉絲(皇帝)青睞,以求有一天能站在隊伍前排取得大位。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俗話說:「大智若愚。」孝宗採取的或許是時人認為最笨、最沒有效率的方法——聽話忍耐。面對高宗所給予的種種考驗,孝宗無不兢兢業業恪守本分,努力達成;而趙璩的表現卻顯示出其並不是個聽話的繼承人。在歷經了   30 年的忍耐之後(各位沒看錯,孝宗一忍就忍了30,紹興三十二年,已經36歲的孝宗總算被立為太子,並於同年登基為帝。

不過,即使高宗已經退位,其依然過著退而不休的生活,對於孝宗朝的用人與施政皆有深遠的影響力。高宗雖於淳熙十四年1187去世,孝宗也在年之後宣布讓位給光宗。終孝宗一朝幾乎可說因為顧慮著背後的高宗,因此難以完全施展抱負,由此可見祖宗對於皇帝的強大制衡能力。7

 

宋孝宗像

 南宋的諸位皇帝之中,孝宗算是希望積極有所作為的君主,卻因為高宗的影響而難以施展抱負。

 

不只是尚在世間的祖宗如此,就連已經去世多年的老祖宗,都能跨越時空的限制,對後世子孫造成龐大的壓力。元豐五年1082宋神宗在與宰執大臣討論陝西地區的糧食運輸問題時,順帶提到了仁宗朝與遼、夏兩國交手的往事:

 

上(神宗)因議陝西兵食,謂執政曰:「康定中,西鄙用兵,契丹乘間有所要請,仁宗御延和對輔臣,至於感憤涕泣。朕為人子孫,守祖宗神器,每念付托之重,宜如何也!」(神宗)因改容泣下,群臣震恐莫敢對。8

 

宋仁宗康定年間,宋廷正忙著對夏國用兵,沒想到遼國竟趁這個宋廷無力還手的時機,遣使威脅仁宗給予好處。仁宗在延和殿召集群臣商議該如何應付遼國的勒索時,由於過於激動氣憤,竟然當著廷臣的面痛哭失聲。

神宗身為仁宗、英宗1032-10671063-1067在位)的繼位者,繼承了與遼、夏兩國對峙的國防情勢。神宗每當想到該如何重振大宋聲威、洗刷祖宗恥辱之時,便覺得肩上的擔子無比沉重。因此,神宗在談到仁宗受到遼國威脅的往事時,也不禁再次流下憤怒的淚水,使得群臣大驚失色,不知道該如何回話。

宋神宗的這則故事,讓我們看到對於古代的皇帝來說,無論「祖宗」在世與否,他們既是壓力的來源、是執政的指標,當然也是個學習的對象。在下一篇文章,筆者將以宋代文臣統御軍隊的現象做為切入點,分析宋人如何透過掌握皇家「祖制」的詮釋權,試圖影響皇帝,以推動他們希望執行的施政方針

 

►繼續閱讀「白紙黑字」的陷阱:文官對皇家「祖制」的政治詮釋如何影響我們的歷史認知(上)

 

──

註釋

3. [宋]楊仲良編,《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卷59,〈王安石事迹上〉,頁1919-1920
 

4.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點校本),卷252,熙寧七年四月丙戌,頁6169


5. 中國歷代以孝宗為廟號的皇帝似乎只有兩位,另一位為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1487-1505在位)。
 

6. [元]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點校本),卷35,〈孝宗本紀三〉,頁692
 

7. 關於高宗與孝宗的互動情形,柳立言的論文提供了相當豐富的案例,見柳立言,〈南宋政治初探——高宗陰影下的孝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7本第3分(1986,臺北),頁553-584
 

8.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26,元豐五年五月辛卯,頁7847-7848

 

本文改寫自筆者臉書專頁「時空偵探的歷史行腳」,同時刊登於「關鍵評論網」

 

arrow
arrow

    時空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