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資訊:

野島剛著,蘆荻譯,《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臺北:聯經,2015。

 

時至今日,歷史與政治之間,依然存在著無法切割的緊密關係。無論文史工作者本身懷抱著為某黨某國服務的心態也好,亦或是讀者原本就已戴上有色眼鏡加以審視也好,研究中國或台灣近代史的工作者無論宣稱自身多麼客觀,依舊難以避免被不同立場的同行或閱聽人戴上「OO御用學者」的帽子,然後對其研究棄若敝屣、不屑一顧。若只是被戴上帽子、研究不被重視那倒還好,最糟的是意氣之爭演變為人事傾軋,使得本應單純的學術討論仍舊無法逃離意識形態掛帥的宿命。

 

2010年研究所放榜,很幸運地,筆者應考的兩間研究所都榜上有名,甚至還成為政大史研所(按:中國現代史研究重鎮)的榜首。雖然筆者對宋史與中國現代史都極有興趣,但相較之下,那時對宋史的興趣相對要多一些;此外,筆者認為在目前的台灣投入中國現代史研究,將不可避免地陷入許多無謂的紛爭,無法專心從事學術工作。權衡之下,筆者選擇留在母校投入宋史研究。有趣的是,拿到學位、開始服役之後,筆者竟來到國內的中國/台灣現代史研究重點機關服務。在這裡,筆者得以認識一些看法極有意思的朋友,也使筆者開始修正一些以往的成見。對筆者來說,不拘泥於特定想法,隨時抱持著開放心胸準備接受新思想,這才是為學者應該具有的態度與胸襟。遇到不合己意者就未審先判、一棒打死,只會讓人不禁質疑其人所做的研究是否也同樣偏執主觀,難以令人信服。

 

回到此書。近七十年前,國民政府雖然贏得對日抗戰的勝利,卻在與共產黨之間的內戰接連大敗,形勢岌岌可危。在如此時空背景之下,蔣介石便與岡村寧次等日本在華高級將官達成了組建日籍軍事顧問團──也就是其後的「白團」──以協助國民政府對抗中國共產黨的協議。而隨著國府退守台灣,「白團」的任務也逐漸變成協助國軍防衛台灣,甚至是制定反攻大陸的計畫。然而,「白團」的貢獻並非如此而已。透過在「實踐學社」等組織擔任教官,我國許多高階將領都曾接受這批日籍軍事顧問的授課,連帶對我國的動員制度、戰略戰術思想等層面造成深遠影響。

 

然而,由於一百二十餘年來,台灣島上的住民先後歷經了清朝、日本、國民政府等政權的統治,這種異常快速的政權更迭,使得台灣人有著異常複雜的國族認同危機,再加上戰後錯綜複雜的國際情勢,導致國民政府長期刻意隱瞞「白團」存在的事實,部分「白團」成員也為了避免造成我國困擾,不願將他們當年參與此事的資料、手記公諸於世。距離當年「白團」解散,近五十年的時光過去了,許多當年的參與者也懷抱著這個秘密,逐漸離開人世。若想對這個議題有更深入的認識,除了等待更多資料的開放之外,也必須與時間賽跑,盡速對尚在世的當事人或相關者進行口述歷史的訪問才行。

 

對筆者來說,這是第一次閱讀以「白團」為主題的書籍。筆者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作者從一般人難以接觸的《蔣介石日記》等檔案爬梳了許多關於「白團」的材料,更實地訪問了部分尚在世的「白團」當事人或相關人員,甚至入手了「白團」成員所留下的日記等資料,因而得以對當事人的心理狀態進行更深入的剖白。正如之前在台上映的電影「永遠的0」(永遠の0)將底層官兵的心理狀態描繪地淋漓盡致一般,比起總是沐浴在鎂光燈之下的政治、軍事、財經等領袖,「小人物們」也有不遜於前者的人生閱歷與重要性,端看我們是否有意挖掘、如何詮釋。

arrow
arrow

    時空偵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